7月1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视频《开会20次,却不知道贫困户名字》,其中揭露的问题令人称奇:某县城市管理局局长召开扶贫工作会议20次,却不曾去过其帮扶的村庄,甚至连其帮扶贫困户的名字都不知道!在党中央三令五申要严防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势下,这种“只表态、不表率”“只开会、不入户”的行为既荒唐又引人深思。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持对象精准”是“六个精准”要求的第一条。连贫困户姓名都不知道,扶持对象如何精准?脱贫工作谈何精准?这个视频中的情况并非孤例,还有媒体报道了类似现象。如,四川南充市顺庆区华凤街道胡家沟村贫困户吴明松的帮扶干部严某对其情况不闻不问,也是连其姓名都答不上来,自然对吴明松脱贫目标计划一片茫然;武汉市东西湖区区直单位工作人员余某,对于其帮扶对象只称呼“小陈”,对其名字要“等下去电脑上查查”,而“小陈”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等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某地一名国资委工作人员对其帮扶对象苏某莲的情况对答如流,但“每次都不见面”,以至于苏某莲去世几个月后还有上门帮扶记录。这样的记住名字,实质也是一种“不记名”,不掌握真情实况。
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如此“不记名”现象,看似工作中的小尴尬、小失误,实则是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到位的体现。如果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扶贫对象不明确,扶贫资金“天女散花”,扶贫项目粗放管理,不但扶贫工作低质低效,还容易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青海海南州贵德县对该县鱼山村贫困情况把握不清,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便决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致使项目资金缺口无法解决,对村民的补助承诺不能兑现,扶贫无果、又添“赤字”,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事实表明,何以致贫、何以脱贫,每家贫困户的情况不同,大水漫灌式的扶贫不可能解真贫困户之渴。只有到村到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才能打好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喊得出贫困户名字,更要“面对面”“点对点”,直接、经常和帮扶对象“谈谈心”“对对账”,具体实在地做好帮扶工作。安徽绩溪县荆州乡原纪委书记李夏,经常利用周末挨家走访帮扶贫困户,他熟知群众的悲喜,群众也铭记他的英名、“希望巧遇你走在我家乡的路上”;云南大关县纪委监委派驻天星镇打瓦村原扶贫女干部王秋婷,工作记录本上满满的都是贫困户的名单及其生产生活的日常,驻村扶贫头两个月,她平均每天2万多步,走遍了22个村民小组。这样的扶贫干部才是贫困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动人心者莫乎于行。”今年满打满算还剩5个多月的时间,脱贫工作越到最后时刻,越要狠抓工作作风转变,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取得实效。只有继续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把脱贫工作重心落在“户”上,才能确保各项帮扶工作安排到位、落实到位,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