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苟耀华
职务: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
本领观:
“惩处不是目的,我们是要治病救人,是要引以为戒!所以从重还是从轻,纪律说了算。”
“查办违纪人员,重要的是挽救他的灵魂。”
“既要开门见山、理直气壮,又要心贴心、坦诚相待,打开对方心扉,最大限度地挽救谈话对象和他的家庭。”
“党纪卫士”“铁脑壳”……刚40岁的苟耀华,从进入纪委机关至今,把对党的忠诚刻进心里,把刚性执纪挺在前面,把干净办案看作“挽救他人灵魂”。十多年来,他领办大案要案50余件,被评为全县纪检监察系统标兵,巴中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苟耀华受到中央纪委嘉奖。
“办案工作是瓷器活”
2008年,29岁的苟耀华从乡镇调进县纪委,在案件查办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同事们始终记得他那一句“口头禅”:办案就是“挽救他人灵魂”的“瓷器活”。
2015年3月,苟耀华查办平昌县社会保险系统腐败案。本案中,张某既是共同犯罪嫌疑人,又是职务和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丈夫,而两人唯一的孩子正在攻读博士。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苟耀华劝张某抛开侥幸心理,配合组织调查,争取从轻处理的机会。但张某拒不配合。最终,张某被以共同犯罪罪名判刑,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散了,孩子至今都不原谅他们夫妇俩。
这让苟耀华深深感到办案工作是精细的“瓷器活”,既要吃准执纪规程的每一道工序,又要在谈话技巧上狠下功夫。在此后一次次的办案总结中,他提炼出谈话的秘诀:既要开门见山、理直气壮,又要心贴心、坦诚相待,打开对方心扉,最大限度地挽救谈话对象和他的家庭。他还和同事一道总结出了办案“交心谈心五法”、案件审理“三级联审”等工作法。
2015年6月,苟耀华带领办案人员到响滩镇楠木村调查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熊某东非法占有集体资金问题的信访举报。孰料,面对办案人员,熊某东当场撂下狠话:“你们查,查出问题我进监狱。查不出来就还我垫付给村上的60多万元钱,否则休想走出这个村。”
面对色厉内荏的熊某东,苟耀华决定暂时中断谈话,立即启动程序调查该村的账目。他们夜以继日,认真核对一瓶水、一顿饭的开支、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并与其他当事人逐一核对。三个月过去了,本案真相最终被核清,所有的证据直指熊某东。
调查组再次约谈熊某东。为了减轻他的抵触情绪,苟耀华首先和他聊家庭、聊子女,肯定他在任职期间“自己垫资修了第一条水泥路、带头捐款慰问贫困户、引导群众栽种花椒增加了收入”等成绩。在家长里短的交流中,熊某东最终放下包袱,敞开心扉,如实交代了自己采取重报、虚列等非法手段占有集体资金的事实,并向组织写下了深刻检讨。现场宣布处分决定那一天,熊某东对着全体办案人员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还原事实真相。要不是苟常委的细心开导,把我从悬崖边拉回来,我可能已经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每次办案就像在干‘瓷器活’,如果不把准纪法尺度,就会办成糊涂案或冤假错案,不但达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还给单位和组织抹黑。”这些年来,苟耀华始终把住办案准绳:既能如实查清案件真相,绝不夸大和“缩水”,又能依纪依法给予被调查对象准确定性,让他们心服口服,从来没有辜负组织和群众对他的信任。
从事办案工作以来,苟耀华把“挽救他人灵魂”的“瓷器活”做得越来越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他之手查办的案件就有50余起,其中查办的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就有20余件,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党纪国法权威和群众合法权益。苟耀华还帮助30多名违纪党员干部放下包袱,改过自新,重新点燃了他们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