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是怎么得来的?”
“贫困村是按照‘一高一低一无’进行评定的,一高即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17.2%,一低即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一无即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台下群众踊跃提问,台上老师逐一答疑解惑,这一幕发生在界牌乡金鸡村“农民夜校”课堂。今年来,界牌乡通过开办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农民夜校”,提升辖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满意度。
强化诉求导向,听取群众心声。依托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和满意度提升“十大专项行动”载体,组织辖区联村乡干部、帮扶单位成员、村社干部及党员群众代表,建立网格化式的调查区域,密集收集群众诉求,听取群众心声。截止目前,完成54个农业社群众意见收集,收集意见建议216条,其中谋划家乡发展建议35条,梳理适合“农民夜校”开讲主题建议意见46条。
打造特色教学内容,凝聚发展合力。通过收集疏理群众反馈意见,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事项,界牌乡重抓贫困户、发展愿望强烈的农户以及信访老难户进行集中授课学习,重点确定了六个特色授课内容:涉农惠农政策解读、扶贫攻坚行动方案、农村产业发展技术培训、我为家乡发展“献策”、现场互动“谋”个人发展、集中回复群众诉求。今年以来,界牌乡共开办农民夜校5个,开班45期,累计授课60次,听课受益人数达1600余人次,促进发展茶叶、花椒、核桃等产业园4个、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新建规模“农家乐”3个。
依托感恩教育,提高群众“四率”。依托“夜校”平台的感恩教育,让广大群众知道“恩从何来”、“恩在何处”,切实提高其对家乡发展的参与率、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一是将感恩教育与执纪审查结合。延伸廉政、警示教育深度,为群众送去党的惠民政策“大餐”。二是将感恩教育与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结合。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一线”诉求化解活动,对共性问题现场公开解释,个性问题分门别类按照职责权限到户解决回复。三是将感恩教育与社会满意度测评工作相结合。引导群众感恩党、感恩党组织,从促进家乡发展的角度,认真对待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鼓励干群“耐心接听电话,好好夸夸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