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组是干什么的?向你们反映有用吗?”这是我们在巡察走访老百姓时,一位村民对我们提出的疑问。
5月12日,我与巡察组的几位同志下乡核实群众反映村道路的问题。匆匆吃完早饭,我们便驱车朝着目标村进发,当汽车驶离干道,进入村道路,明显感到道路颠簸起来,在行经几公里后,我们在道旁的一户农家下了车。一名中年妇女正蹲在道旁的地里用手掸去压在菜叶上厚厚的沙土。见我们来了,妇女从地里走出来,正准备给我们打招呼,一阵刺耳的汽笛声从不远处传来,她连忙向我们示意用手捂住口鼻,正当我们不解地照做时,一辆大货车疾驰而过,院坝里瞬间尘沙弥漫。
良久,待沙尘消散了些,我走上前去,问道:大姐,你好,请问这公路是什么时候修的?
大姐并没理会我的提问,疑惑地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答道:“我们是县委巡察组的,正在巡察你们乡镇,特地来了解一下你们村道路的建设,有什么情况都可以向我们反映。”
得知是巡察组的,她并没有露出欣喜的神色,反而显得不屑。“巡察组是干什么的?向你们反映有用吗?你看我们这地里的菜,全是沙,人还能吃吗?这路才修好2年多,就到处坑坑凹凹,货车昼夜不停的开来开去,弄得晴天是灰,雨天是泥,每次赶场,只要看到穿着糊满泥浆的水鞋的人就知道是我们村的。”
我们正准备解释巡察组的职能,她抢言道:“我是普通老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要了解情况的话,我们村的老支书最清楚,他是个正直人”。说着就径直去了菜地,不打算再理我们。我们也只好无奈地上了车。
跟随路人的指示,我们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老支书的家里,这是一家古老的四合院,木质的墙面还隐约能看见摘抄的毛主席语录。老支书正在房前自留地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整理篱笆,身旁靠着一根黑漆色的拐杖。表明我们的来意后,他显得很和善,也知晓巡察组的工作。
老支书:“你们这公路....”
没等我们说完,他抬起头来,先开口了:“同志,我们这村道路已经让很多村民不满了,这路一部分是石料厂出资修的,一部分是村委会筹钱修的,老百姓有的出了钱,有的没有出钱。这公路才铺两三年,如今成了你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村民们还像往常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去赶场。关于公路的账务更是一本糊涂账,没有向村民们公开过”。
你们有这么大的意见,怎么不向上级反映呢?我追问道。
听到这话,老支书默默地埋下了头,狠狠地抽着手里的旱烟,浓浓的烟雾从鼻子嘴里冒了出来。沉默许久,他才慢慢的说道:“我们上访过,可是刚到镇上,就被劝说了回来,我们原本也不想把干群关系搞的这么僵。”
我们了解一些情况后,起身临走时,老支书艰难地站起身来,拄着拐棍,他用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再三央求道:“同志,我们没有别的诉求,只求村里的账务能公开透明,让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我连连点头:“请放心,我们回去一定核实你所反映的情况,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坐在回城的车上,隔着弥漫的沙尘望着窗外青葱的山脉。我想起了老支书,想起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求荣华富贵,只求生活好一点,交通方便一点,然而个别基层党员干部,仍在存在官本位思想,“四风”陋习还没有彻底根除,在解决信访问题上侧重于防和堵,没有做好疏和导。“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现在的个别党员干部仍然不懂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