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廉政网——【阅微】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久发365电子游戏网址多少_365提款会被冻结卡吗_365bet有app吗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动态

        【阅微】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字体: 】 【编辑日期:2016/9/16】 【作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历史中有“文化”的根,那么,“文化”一词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文”字,在甲骨文中写作1,像众多纹理23交错形成的图案,又像正立的人4胸前刻画了一个纹饰5。《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所以,“文”的造字法是象形,字的本义是交错形成图案,引申为文字及典籍制度,如《论语·子罕》所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由此,“文”更引申出了美、善之义,《礼记·乐记》记载“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化”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化”字写作6,由一个正立的人7与一个倒立的人8组成。一正一反之人,表示变化之意,如《庄子·逍遥游》所述:“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由变化引申出了教化之意,如《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说文解字》上讲,“化,教行也”,“教化施行”成为“化”最常用的意思。

        “文化”一词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是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有关概念的引入,“文化”一词逐渐产生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通常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重视文化,不是要让文化待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也不是要附庸风雅装点门面。我们提倡文化,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萌生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让民族文化落地生根,让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肩负起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