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你的新房建的怎么样了?身体好些了没?”
“好好,一切都好,都顺利。李同志,你又来看我们了啊……”
“这个月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吗?”
“园区打工有8天收入400元,孩子在外打工寄了1000元回来……”
同凳座谈,询问情况,了解收支,去现场检查正在建的新房。近日,平昌县纪委深入涵水镇禅林村看望挂联贫困户,现场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老赵家住禅林村2社,因为长期患有肺病,又无劳动能力,家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以前老赵每年只能靠着家中的几亩田地获取微薄的收入,因为长期患病吃药,一年下来也没有余钱,家中房屋也因年久失修,成为了危房。
针对老赵家中的情况,县纪委帮扶人员多次到他家中与他共同商讨制定出了详细的帮扶措施,当地政府也按政策将其纳入异地搬迁户。在结队帮扶人员和镇村干部的帮扶下,如今老赵家悄然发生着变化。
“现在,我们家的新房快要建好了,老伴也在花椒产业园打工、学技术,我在家也养了几头猪和20只鸡,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以前做梦都不会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政策,真心的谢谢你们。”老赵笑着告诉我们。
老赵家中的变化,只是全村贫困群众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县纪委实行“认亲结队”,进行“一对一”帮扶以来,每位干部职工倾情帮扶,积极为帮扶对象想点子、找出路,努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扶智力 转思想
“扶贫先扶智,要消除群众根深蒂固等、拿、靠、要思想,让群众明白脱贫奔康最终还得靠自己”。县纪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恃人不如自恃也。平昌县纪委把智力扶贫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座谈,拉家常等方式,与群众交心谈心,向群众宣讲扶贫知识、扶贫政策,让群众懂政策、明道理。采取收入评比,村规民约评比等方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自信,让贫困群众从观念上转变,增强持续“造血功能”。
传技术 兴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位帮扶干部对帮扶户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形成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措施,对症扶贫。根据群众自愿选择,邀请农技人员定期开展花椒种植、管护,家畜养殖、瓜果栽种技术等多项培训,让群众手中掌握一门技术,拓宽群众就业门路。
如今,在村里帮助发展起66个“五小产业园”,养鸡8000余只,牛20余头,羊100余只,猪100余头,蔬菜50.2亩。
现在的禅林村,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上车辆络绎不绝额,“巴山新居”错落有致分布在公路两旁,成片的花椒产业葱葱郁郁生长,往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群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帮助贫困群众的这个过程里,无形之中也让我们自身受到了锤炼,懂了怎样与群众更好的交流、进一步锤炼了我们的思想品德,更让我们清楚认识了自身的不足”。平昌县纪委监察局干部室主任吴波对笔者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