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育的拓荒者
【字体:
大 中 小 】 【编辑日期:2012/11/1】 【作者:巴中纪检监察网】【阅读:】
基层教育的拓荒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晚上好!
有一首歌她是这样唱的:粗茶淡饭饱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两袖清风爱民篇。歌的名字叫《廉洁歌》。
有一条路她是这样走的:没有经历过就永不会知道下一个路口会是什么。路的名字叫人生路。
有一些人她是这样做的:在基层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奉献。他的名字叫基层教育的拓荒者。
作为一名校长,他深深地认识到学校发展是第一要务,教学质量是最高取向,办校特色是学校的品牌。
作为一名校长,他深深地认识到率先垂范,人性化管理是抓班子队伍的关键。工作上他总是走在老师们的前面,利益上他总是走在老师们的后面。
作为一名校长,他深深地认识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孩子,要用心去呵护他们,用心地教化他们。
他做到了!他就是巴州区马鞍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希模同志。
坚定信念,负重前行。 1998年,杨希模就任马鞍小学校长时,学校无围墙,无操场,教师无办公室,学生无宿舍,住大礼堂,挤大床,学校背负了近百万元的债务,区教育局正在研究撤并该校。杨希模上任后,他迅速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线。第一步改变校容校貌。他亲任催款小组组长,亲自上门催收10多万元欠款,历尽艰辛争取上级补助,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变得漂亮了,有了一个教书育人的基本保障;第二步是提高教育质量。他推行了教师互助观课活动,创新了教研工作机制,开展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系列活动,在2000年度教育质量考评中,马鞍小学从全区倒数第一变为全区第一位;第三步是打造学校的特色。由于该校位于唐巴路主要干道上,他把交通安全文明教育作为学校育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迎来了70多个团队前来学习,受到了公安部的高度肯定。
面对困境,冲出重围。还记得,那是2002年9月22日,一位柳林籍学生在放学途中因雨路滑跌下悬崖,幸好被一棵柏树拦住,得知信息后,学校立即组织到现场施救,面对近20米的悬崖,杨希模说:“大家不要争了,我个子小,身体轻,让我去”。当他用绳子捆住自己,艰难的把学生救上来时,现场一片掌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管理上,他厉行节约,规定在外出差,只能坐班车,每天只报10元钱的补助,接待客人在伙食团,每桌标准不超过80元,为此他受到了不少白眼。在工作上,他总是亲历亲为,学校组织讲课,他第一个带头讲,每天晚自习都要将学校巡视一次后才休息。建校劳动次次都要亲自参加。在利益上,他总是主动谦让,他曾经三次让出晋升职级的名额,就连他个人获得的500元奖金,他都是平分给班子的每位成员。十多年间,他拒请70余次,拒收礼金12万余元。十多年间,他到每个教师家中家访不低于两次,为老师们解决困难300多件。十多年间,他每晚都要到学生宿舍巡视,孩子们熟睡了,他才休息。每天放学,他都要到路口去护送学生,等他们安全了,他才离开。十多年间,他开展学生家访2000余次,率先创办的“留守学生之家”成为全市的典范。
杨希模他成功了!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的他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奋斗着,在巴中这块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上继续着他的事业,在我的身边还有许多像杨希模这样的拓荒者,我们看:原巴州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杨开玉同志;我们看: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创始人张崇鱼老先生;我们再看:平昌云台小学教书路上背妻人的孙国雄老师等等,这一连串光辉灿烂的名字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作为一名景区讲解员的我,在我今后讲解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典型、为模范,向他们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将三项建设活动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去,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为目标,无论努多大的力,付出多少,我都无怨无悔!谢谢大家!(市文广新局 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