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感言
【字体:
大 中 小 】 【编辑日期:2010/9/13】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阅读:】
凡事皆有得有失。人生就是一个得与失循环往复的旅程。世上没有永远的得到,也没有永远的失去。每个人都是在得与失中前行,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许多人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其付出和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是百性的信任和拥戴。有的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追逐名利,虽然其得到不少,但却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实践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解决好的首要课题。
领导干部得失观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繁森曾两次进藏工作,历时10年,为了西藏的发展,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却赢得了西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孔繁森之所以如此,在于他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
权衡得与失,有个比较取舍的过程。古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领导干部在得与失的比较中,应当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善于通过比较,比出差距,比出干劲,比出高尚的追求。龚曲此里说得好:“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就会越比越短;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越比越长。工作中,把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有进步。生活中,把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就会很知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在得与失面前,应当坚持人民的利益在先,始终牢记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利益再大也是小事,从而正确把握得失、取舍得失。而能否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心态很重要。有良好的心态,就会获得坚韧的心理支撑,使自己自觉保持廉政勤政的良好作风。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态失衡。这种教训,应当认真汲取。
虽然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作为共产党人的领导干部,应当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能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善于从患得患失中跳出来,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自觉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