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红叶》已经播出了六集,很吸引人的眼球。去年我参加了县里纪检监察系统组织的“争做王瑛式的纪检监察干部”主题演讲赛。为了准备好演讲,我通过各种书面报道详细了解了王瑛的先进事迹,并铭记于心。现在观看《远山的红叶》,一是感到异常亲切,二是发现电视剧比以前的新闻报道公开了更多的内容。从已播出的六集来看,公开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纪检监察办案过程的公开。比如现在正在调查的县水利局副局长岳映久案,从接到上级转来的检举信,到县委常委会议同意立案,再到采取“两规”措施,整个办案流程给观众作了比较清楚的交待。不管是纪检监察组织办案,还是公检法组织办案,群众了解其工作流程一般都是通过影视剧,而这些影视剧在描述这些内容时却又不尽准确,甚至错误,这对群众来说是一种误导。一直以来,纪检监察组织办案是保密有余,公开不足,这就有可能引起群众的误解,比如,有的人不了解“两规”为何物,以为“两规”场所是和公安一样的审讯室,以为“两规”调查就是刑讯逼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远山的红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这方面的知情愿望,不仅是公开了基本的办案流程,还把依纪依法办案、安全文明办案的理念传递给了观众。
二是民主集中制运行过程的公开。很多人都知道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也是我们各级国家机关运行的一项组织原则,但民主集中制到底怎样运作,很多人却是不甚了了。此剧前六集给我们描绘了三个民主集中制运行的场景。一个是县委常委会研究是否调查岳映久,王瑛和另一名常委(大概是管钱的副县长)进行辩论,最后县委书记谈自己的意见,常委表决;二个是县委常委会研究怎样应对外地小报虚假信息报道,不少常委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县委书记的一言堂,实际上最终的决议在一定程度上把县委书记的最初想法否决了;三个是县纪委研究对岳映久的有关调查事项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家的畅所欲言,而不是一把手的独断专行。实际上,这三个场景还告诉我们,一把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一些问题一把手一下子也没有合适的办法,集思广益后得来的方案往往技高一筹。
三是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弊端的暴露。如岳映久在为自己开脱罪责时狡辩道:“上级争取到的钱用到了20%,这和其他县比较起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当然县委陈书记和王瑛对此表示了质疑,但他们也不否认,向上争取资金确实要花钱,只是比例不会占到80%。花的这些钱花得不明不白,花得心不甘情不愿,但作为基层组织的干部,对此又无能为力,顶多只有王瑛所说的“向市纪委反映,向省纪委反映,请他们登门拜访(有关的领导干部)”。不仅是基层干部面对这种体制的弊端委曲求全,老百姓对此也似乎习以为常,现实生活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能搞到的那就是能人,给上级领导打点打点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钱“可以给你,也可以给他”。
四是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越来越高的现状的暴露。岳映久理直气壮的辩解道:“我是跟着吃过喝过玩过甚至赌过,但只要我不贪,谁又能处理我?”为什么他能这么理直气壮有恃无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了。现实生活中有人要证明自己是个“清官”,往往会说:“我当官没有往自己腰包揣过钱,就是跟着别人多吃了两餐。”和岳映久同一个腔调。这个腔调也不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可能全国各地都是如此。以往,群众对此是颇有微词,但群众的颇有微词却奈何不了大吃大喝风,现在相当一部分群众的观点是:能用公款开支个人事项的那是能人,有权不用的那是傻瓜。这种对腐败的越来越宽容,给了腐败分子很强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支持。
五是纪检干部人际关系或者说是生存现状的公开。纪检干部的工作不容易得到理解,首先是腐败分子不理解。其次是有的干部群众也不理解。调查岳映久过程中,社会上流传的几种说法,比如说纪委自私,只顾自己的政绩,不顾全县的发展啊,比如说岳映久是个大能人不该立案调查啊,等等,说明正义的行动也不是总得到理解和支持。再次是纪检干部的亲人也并不是总理解和支持纪检干部。在王瑛识破岳映久安排人给其弟妹找工作背后的阴谋后,强烈要求弟妹辞掉工作,并归还钱和手机,但她的弟弟王平一开始却并不理解她。王平说的“家人跟着你倒霉”,“你是铁石心肠六亲不认”,“你是害怕我们连累你”,不仅刺伤了王瑛的心,也让我们纪检干部陷入沉思。王瑛说的“由于工作的特殊,一般人对我们纪检干部都是退避三舍”,也深深暴露了纪检干部的苦衷。纪检干部也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中,也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他们解决这些困难靠什么?如果靠自己的关系,谁也不能保证这个“关系”将来就不会犯错误,就不会成为被调查的对象,这就不免使得纪检干部陷入两难的境地。所以,各级组织应该对纪检干部厚爱一层,应该对所有的执法执纪干部厚爱一层,让他们在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
《远山的红叶》不仅弘扬了正义的精神,还丰富了党务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这种深入、生动的公开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引起共鸣,更能让我们思考,更有效。(湖南省石门县皮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