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紧紧围绕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发展战略部署,集中精力和财力,突出抓好工业,促进工业提速增效,该县工业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抓大活小强骨干
最近两年,平昌县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为平昌经济融入达渝经济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支招。专家们定性定量分析了平昌优势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规模布局,制订了“2+2”产业发展模式:当前抓好以白酒为重点的饮料和食品加工业,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及加工;中长期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林竹业生产及加工。
按照“2+2”产业发展模式,平昌坚持抓大活小,因企施策,突出发展以白酒、猪肉、油脂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业;以通河、巴河流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为重点的水电产业;以蚕桑基地建设、丝绸加工为重点的茧丝绸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型建材、竹制品、生物肥料等新兴工业,初步形成“两酒、两站、五厂”(江口醇、小角楼,双滩电站、风滩电站,启昌食品、金凤丝绸、华丰油脂、钢圈厂、引进新的加工厂)为龙头的工业格局。
今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8658万元,增长63%;主营业务收入89131万元,增长42.1%;工业增加值28442万元,增长59.7%;利润1189万元,增长42.7%;上交税金1900万元,增长4%;完成技改投资1658万元。
国退民进转机制
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江口醇、小角楼、食品公司等企业改制工作有序推进。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按照“国退民进”的原则,平昌在各国有企业大胆实施改革,建立国有资本退出通道。
“不改革走不出新路,不改革难有新的发展。平昌‘两瓶酒’的市场美誉度与企业的实力不成正比,区域外的评价与区域内的评价刚好相悖,利益范围内和利益范围外各执一端,市场占有不协同的恶性竞争造成效益递减,在市场竞争中因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经营团队难以施展拳脚,企业5—8年的黄金成长期稍纵即逝,所以改制势在必行。”县委书记李映道出了改制的初衷。
“不把员工简单推出厂门,不减少对财税的贡献,不放弃对地方品牌的保护,不逃避社会责任,能改多快改多快,能放多活放多活,能改多大改多大。”平昌对企业改制设定了底线。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口醇、小角楼和县食品总公司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县上还将把改制退出的国有资产和其它优质国有资产组建成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为企业发展拓展资本市场。
聚力发展建园区
8月5日,在星光工业园沃德集团建设工地,大型施工机械马达轰鸣,运输土石方的车辆来往穿梭,整个工地一派繁忙。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平整建设用地70亩,主厂房基础完工90%,完成投资551万元。
近年来,平昌把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招商力度。
目前,星光工业园区已完成公路平整、供水管网设计、输变电站奠基、通讯网络建设、燃气输送论证等工程,沃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入驻园区。小角楼工业园区已完成生产设施、办公设施建设,引进客商从事酒类彩印包装生产,缓解了小角楼酒业配套包装存在的运输困难、质量不稳、成本偏高、资金积压等一系列问题。驷马高坑桥小企业创业基地初具规模,聚集了驷马豆瓣、何大妈豆瓣、绿源菌业、虹泉食品等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金宝小企业创业园区集聚小企业11家,从业人员达500人以上。
创新服务优环境
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平昌县制定了生猪、油菜籽、蚕茧等农产品销售专项奖补政策,对向指定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收购企业完成销售基数的乡镇和经济组织实行专项奖补;加强与农发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困难;大力推行规模以上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绿卡”制度,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企业投诉”等制度,进一步优化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
好环境引来大量投资。今年上半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29 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14亿元。全县累计在册外来企业28家,外来企业累计实现产值7680.5万元,上交税金425.5多万元,安置就业698人。
互动互信促多赢
今年,平昌县白衣镇华丰油脂有限公司产销两旺。2008年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7550吨“双低”菜籽油加工改扩建项目的实施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平昌围绕农业优势办工业、办好工业促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使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连接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工农协调发展的新路。
县委、县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征地优惠、专班服务等办法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启昌食品、华丰油脂、康农米业、何大妈口香豆瓣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家。涉农企业的兴旺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秉承“平等互利、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理念,把“订单”作为链接企业、农户与市场的纽带,配合党委、政府大抓基地建设。今年华丰油脂公司在43个乡镇建“双低”油菜基地20万亩,与农民签订收购订单,以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0.2元的价格收购优质油菜。依托龙头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共建起了30万亩优质稻,20万亩双低油菜,8万亩优质蔬菜,5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化基地使当地农民人平增收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