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8
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抢救被掩埋人员83988人,收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向20个省区市转运重伤病员10015人。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万人,疏散解救中外游客5.5万人。
震后不到3个月,445.4万户住房损毁家庭基本实现过渡安置。
45个县(市、区)因灾延期高考顺利举行,灾区中小学生全部按期复课。
全力保障灾区群众安全过冬,对53万多户群众自建过渡安置房进行加厚保温,发放棉被396.1万床、棉衣裤490.2万件,提供救济粮49.8万吨,储备2924.6万元的应急过冬物资和114.8万吨粮油。
农村永久性住房开工109.4万户,其中建成56.3万户;城镇住房开工7.2万户,其中建成1.2万户。
政府自身建设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
发布省政府规章10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意见1684件。
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36项,加强政务中心建设,行政审批流程提速37.9%,省、市(州)和152个县(市、区)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三级联网,在全省推行并联审批。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506.3亿元,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长13.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增长18.9%。
农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净利润68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亿元,增长8.3%。
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998.2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
外贸进出口总额220.4亿美元,增长53.3%,其中出口131.1亿美元,增长52.3%。
八大民生工程共投入501.4亿元,安排拨付富民安康工程资金76.4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帮助5万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6%。
新建廉租住房2.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9万套。
涉农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6141.3万人。
展望2009
政府工作基本思路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省推进 “两个加快”的关键一年。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的要求和省委“三个全面推动”的部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着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着力扩大内需,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四大工作重点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立足自力更生,推进协作共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任务的7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重点产业等项目建设,全年投资突破1万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5%左右。
民生工程投入726.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07.3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启动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推进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力争提前完成主要任务
路径
·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推进城镇恢复重建
·推进农村恢复重建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推进产业恢复重建
·推进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
·推进防灾减灾能力恢复重建
·推进生态恢复重建
·推进精神家园建设
力争今年9月完成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全面启动39个重灾县 (市、区)的城镇重建工作。
基本完成农村道路、供水、沼气、乡村清洁工程、农村扶贫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
完成2811所学校、1167个医疗卫生机构、763个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546个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恢复重建。
积极实施工业重建规划,有条件的受损企业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
加快旅游景区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重点抓好日用品商贸网点、建材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生产资料流通服务设施等恢复重建,1749个商贸服务业、成品油库及加油站重建项目完成投资70%以上。
继续组织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实施心理康复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
强化项目工作,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
路径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储备力度
·筹集和用好建设资金
加快成灌快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等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新开工建设成兰、成西、成贵、川藏、巴达、成昆扩能、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和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成都火车北站改造等“7+2”铁路项目。
加快推进纳溪至贵州界、宜宾至重庆界、广元至甘肃界等高速公路建设,抓好国道317、省道302等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和泸州港扩建、宜宾港以及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项目建设。
推进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瀑布沟等水电站和珙县电厂建设,加快普光、罗家寨、龙岗等特大气田勘探开发建设,加快筠连、古叙等大中型煤炭基地和煤矿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官地水电站等项目。
加快建设大桥水库灌区等14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尽快开工亭子口、小井沟等大型水利工程,推进升钟水库二期等灌区续建配套。
加快推进四川核电、川青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严把资金投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严格控制新上党政机关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项目。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路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利益分享新机制,优化配置资源,促进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有潜力的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深入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大力实施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能力工程。
新增有效灌面50万亩,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组织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新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
完成通乡油路 (水泥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15000公里。
启动实施与国家支柱产业振兴规划和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优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大水电、天然气、钒钛“三大战略资源”重点项目建设力度。
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实施“1525”工程,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开工建设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一汽大众35万辆轿车等重大项目,抓好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技改项目和600项技术创新项目。 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加快重点旅游区建设,推进旅游线路统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安全形象宣传。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促进运输、信息、金融、科技、咨询等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家电下乡”,扩大即期消费。
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扩大直购电试点范围,扶持优势企业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路径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
深入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积极探索解决二元结构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