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工作中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主要围绕“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在廉洁从政上有新形象”这一主题作一简要发言。由于自己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时间不长,对反腐倡廉工作尚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一些观点和看法还不很成熟,不妥之处,请谦祥书记、李映县长及在座的各位同志指正。这里我抛砖引玉,发三点言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第一:准确判断形势,深刻把握动向,从思想深处增强廉洁从政的忧患感和内动力
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深刻把握和顺应反腐倡廉的新趋势新动向,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前提,也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廉洁从政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着成绩,呈现出健康平稳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但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依然严峻,我的理解和分析,当前仍有“四大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反腐倡廉工作,需要认真把握、清醒认识和充分估计。一是国际因素。当前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安宁;西方敌对势力并未放松对我实施“分化”、“西化”的政治图谋,利用其媒体优势和文化强势推销其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腐蚀着一些党员干部。同时,跨境、跨国犯罪不断增加,腐败分子内外勾结、贪官携款外逃等情况时有发生,使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二是市场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殊历史时期,体制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再加之监督不到位,客观上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同时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也逐步反映和渗透到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非经济领域中来,导致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使腐败现象存在易发多发的现实可能性。三是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的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冲击;同时,改革的纵深推进带来了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各种渠道追求利益诉求,使反腐败斗争面临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四是干部自身因素。受国内外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有所滋长,思想空虚、意志衰退、精神颓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等消极 现象,等等。在这几种因素的相互交织和综合作用下,反腐败斗争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显得更为突出。
正是在对反腐败斗争面临主客观条件和复杂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下,党和国家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反腐倡廉的思路和策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理性、健康的路子,使反腐倡廉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对当前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思路和策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科学理性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取向。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我们党逐步加深了对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识,对“怎样反腐、如何反腐”在认识上更加清醒、行动上更加自觉,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的指导方针和总体思路。在指导思想上,由侧重遏止和打击转变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在领导体制和机制上,从单纯依靠纪检监察机关转变到依靠全社会力量反腐败,注重整合反腐败的合力,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策略上,反腐倡廉工作由简单化、表面化向系统化、深层化转变,注重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了以改革统揽反腐倡廉工作的决策思路。二是拓宽领域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部署。不断拓展防止腐败的工作领域,是近年来反腐倡廉工作最鲜明的政策取向,也是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过去反腐败的重点更多的放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但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纪违犯案件分析,一些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冷门行业、清水衙门也频发大案要案,正所谓“清水不清,净土不净”,这不能不引起党和国家的深刻总结和反思。针对腐败现象这个新特点,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地作出战略调整,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把反腐败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从而把反腐倡廉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三是促进和谐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提出和落实,党和国家更加明确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现在,人民群众虽然对省部级高官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但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损害自身利益的“小腐败”也极为不满、反映强烈,而且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诱因。党和国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纠行业不正之风向纠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转变,从注重惩处高官腐败向既要打“老虎”又要灭“苍蝇”转变,把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四是依靠制度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我们党正加紧建立和完善各类党内法规规章,在依靠制度反腐败上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使反腐倡廉工作有了更加可靠的制度和法纪依据,党的十六以来,党中央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定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根本指针。同时,党和国家正在研究和部署将党内法规规章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的工作,出台反腐败专门法律的工作已正式启动,这必将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适应国际化反腐合作的需要。五是作风建设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年来违纪违法案件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到,许多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多都是从作风上出现问题开始的,因作风问题而诱发腐败行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既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特征,也是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提出了大力弘扬和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号召和要求,这是中央从新的高度和视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鲜明标志。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受到查处的主要罪因就是生活腐化、包养情妇、犯了重婚罪,这也是建国以来首个因作风问题而受到严厉查处的高官,显示了中央整饬干部作风的坚定决心和强硬姿态。种种迹象表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已上升到反腐败的战略高度,被正式纳入了反腐败的工作体系。
第二:解决四个问题,建立四种机制,从源头上促进各级干部做到廉洁从政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是履行职责的基本底线,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既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又是一种精神。做到了清正廉洁,才有公信力、亲和力和号召力;做到了清正廉洁,才能焕发出一种浩然正气和昂扬锐气;做到了清正廉洁,才能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本色。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做到清正廉洁,这是我到纪委工作那天起就在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最近,根据群众举报和市纪委领导的指示,我们抽调精干力量对原西兴粮站站长、会计、出纳等三人进行了立案查处,查实了这几个人的违纪违法事实,目前该案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个案件的查处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和启发,开始介入此案时,我们认为这只是个很普通的经济案件,然而结果确让我们无比震惊。小小一个粮站,区区一个站长、会计、出纳就能够贪污、挪用公款数百万元,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此的目无法纪,如此的胆大妄为,怎不叫人心寒,怎不叫人心酸,又怎不叫人心痛。说实话,在整个案件的查处过程中,我的情感因素是很复杂的,既有愤怒和震惊,又有同情和怜惜,我亲眼目睹了违纪者悔恨的泪水,也切身体会到了他们家人巨大的痛楚,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我更多是冷静、理性的思考。我们放到了一个干部,但更要反省这个干部为什么会倒下;我们查处了一种违纪行为,但更要思考这种违纪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才是一个纪检监察工作者应有的理性和态度。从纪检监察工作的角度看,要使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我认为关键是要解决四个问题、建立四种机制。
一是解决“不愿腐”的问题,建立内控机制。腐败与反腐败既是一场政治上的斗争,也是一场思想和文化上的较量。防止和反对腐败工作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的交锋。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道德品质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党员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思想上被打开了缺口,放松了思想改造和党性修养,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冲昏了头脑。因此,注重从思想上反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构筑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始终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先导性工程。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除了解决党员干部个体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外,更重要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现在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