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平昌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平昌县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刘 谦 祥
(2008年1月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县委全委会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和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总结2007年工作,安排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动员全县各方面力量,为开创平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受县委全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关于2007年的主要工作
2007年是十一届县委的开局之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与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一道,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把党的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平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适应扩权强县的新形势,县委围绕省委“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工作主题和市委“发展大交通,培育大产业,用好大政策,构建大和谐”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强县“三大”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省县级平均增长幅度,并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突出“突破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五项工作,奋力推进平昌发展新跨越。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县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党的十七大精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合平昌实际,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培育见到新成效。 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江口醇、小角楼跻身全省工业企业500强,小角楼“技术研发中心”被列为全市首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口醇通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验收,“小角楼”被评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企业”,金凤丝绸和启昌食品被评定为省“小巨人”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23.06亿元,同比增长31.4%,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6%。以畜牧产业为支撑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出栏生猪129.2万头、肉牛9.35万头、土鸡400万只,畜牧业实现产值15.2亿元;粮食总产37.51万吨,同比增长6.9%;坚持“大劳务、大发展”思路,全县劳务转移输出3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8亿元。以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房地产、邮电通信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日趋活跃,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88亿元,同比增长14.4%;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8.4:28.4: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44亿元,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907万元,增长17.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612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8元,增长9.3%;节能减排达标;全县实施招商项目14个,到位资金1.8亿元。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实施重点项目7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6亿元,同比增长31%。城乡建设,实行“县上抓示范、乡村抓创建、农户抓自建”,启动江口镇太平村、驷马镇天生村等3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完善信义新区、张家沟片区、进修校扩建等31处修建性详规和3个乡镇的规划编制;按期完成新华街改造主体工程;伯坚广场、污水处理厂、堰池湾农贸市场、垃圾压缩站等公益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强化城镇管理,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交通建设,提出“修路没退路、狠心下狠招、横竖认结果”,首批通乡水泥路路基工程72.8 公里已铺筑路面45.5公里;完成112个村318.6公里村道公路建设;县城过境路完成投资650万元;建成乡镇客运站11个。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平昌成功召开。水利建设,牛角坑水库枢纽工程通过省专家组检查验收,友谊水库病害整治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双桥水库通过省项目初评;扎实推进水利体制改革试点,明晰工程所有权、经营权;启动10处场镇供水工程和56处村级供水工程,实施红层找水打井2942口,解决了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能源建设,双滩电站完成1、2号发电机组安装,风滩电站技改扩能已投产发电。双滩—风滩库区移民工作进展顺利,992户3898人享受移民后扶政策;县财政拿出242万元解决二期农网改造中的相关遗留问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全面实施。
——和谐发展取得新成效。 亲民惠民行动扎实推进,“十大惠民行动”66项指标全面完成。切实转变乡镇职能延伸服务到村,探索推广驷马镇“三个三”和江口镇“110”便民服务新模式。经受“7.6”特大洪灾考验,安全转移38000余人,无一人死亡和失踪,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县委、县政府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7年抗灾减灾先进集体。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兑现各类减免补助资金4830万元;出台《关于提高特级教师津补贴和给予边远村小教师岗位补助的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99名中小学教师;建设“留守学生之家”83个,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学生5600名。加强16个新建乡镇卫生院和17个地名卫生院建设,搞好10个地名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站的设备配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04%。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顺利通过“全省计生优质服务县”创建验收。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文化传播载体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翻山铰子”舞蹈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全国科普示范县”顺利通过验收。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保密、档案、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推进群众接待中心、惠民帮扶中心、政务中心建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信访总量、到市以上集访同比分别下降2%、1.5%。多渠道化解县乡债务(含教育负债)8095万元。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五星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农村管理新模式。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四项指数”均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省级平安县”创建顺利通过省级初验。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适应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新形势,制定出台《中共平昌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制运行规则》等有关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新机制,确保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坚持公正使用、让人服气,搞好县级部门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对空缺的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等7个部门“一把手”人选,分三轮采取PK的办法产生;认真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选派100名干部到乡镇村任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农村、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新(改)建132个村级组织活动阵地;顺利开展第七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公选20名大学生充实到村(居)基层组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开放“三会”(县党代会、全委会、县委常委会)、透明“三权”(人权、事权、财权)、加强“三建”(建立党务公示栏、干群参与决策的平台、网上互动平台),深入推进阳光党务,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扩大基层民主,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向纵深推进,平昌县被授予“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四川日报》头版头条以《平昌阳光执政的路径选择》为题对平昌阳光党务政务进行报道。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做到实干富民、实干兴县;聘请168名干部作风监督员,对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进行全程监督;把聘请监督员、群众评议、责任追究等做法和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长期坚持;探索出干部转变作风的一种行为模式——“五步工作法”,在“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培育优良作风,以优良作风落实“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成功开通“平昌廉政网”,编写廉政教育读本,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围绕推进源头防腐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出台《规范县级部门中层干部行为的八条规定》等;大力整治各种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共立案调查违反党纪政纪案件29件34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1人,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2007年,面对上级党委、政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集思广益,科学作决策,突出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使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完善;面对平昌区位劣势的最大现实和发展不足、发展缓慢、发展滞后的最大矛盾,积极争取大政策,成功争取到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省军区、省发改委新一轮定点帮扶平昌,给平昌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面对竞争日趋激烈和扩权强县的新形势,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县情,调整完善与扩权强县相适应的规划、思路、重点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