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廉政网——坚定实施市委重大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平昌加快发展 久发365电子游戏网址多少_365提款会被冻结卡吗_365bet有app吗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动态

        坚定实施市委重大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平昌加快发展

        【字体: 】 【编辑日期:2010/4/29】 【作者:监察局】【阅读:】
        align=center>
          李 映

          市委作出的“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发展战略,运用比较思维,从全局高度研究区域发展,既符合巴中发展阶段性实际,又跳出巴中认识和谋划巴中发展,抓住了加快巴中发展的根本、要害,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实现路径,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高度融合,凸显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和积极态势。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融入达渝经济圈为重点狠抓突破,以明晰责任为抓手强化落实,奋力推进平昌加快发展,争当巴中经济发展排头兵。

          以突破瓶颈、完善路网为重点,强力推进交通建设。牢固树立区域交通枢纽意识,制订完善区域路网规划。打通外向大通道,积极配合做好巴(中)达(州)高速公路、巴(中)达(州)铁路前期工作,认真搞好红线控制,力促早日开工建设。抓好达(州)通(江)路、平(昌)营(山)路等6条跨市、县联网公路项目争取和保通管养。加强内向大循环,围绕“乡乡通水泥(油)路,村村通泥结碎石路”目标,实行“责任到乡、任务到村,一事一议、专群结合”的办法,以决战态势,年底前全面完成通乡公路建设,提前两年实现通乡公路建设“十一五”目标;充分运用“一事一议”,围绕产业布局,两年内完成乡道、村道小环线建设。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改造375公里县道公路。力争“十一五”末,全县100%的通乡公路油路(水泥路)化,100%的通村公路通达化,80%的通村公路通畅化,基本形成符合平昌经济流向要求和适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大交通格局。

          以科学定位、集约经营为先导,务实推进产业培育。做深做实“产业”这篇文章,定性定量分析平昌优势资源状况、产业基础、规模布局、品质化验,制订《平昌县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和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约集聚。围绕产业规划,集中人力、财力、智力,编报、储备、推介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项目生成促进主导产业培育,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坚持“区域规划强产业,集约土地扩规模,利益联结活机制,市场政府两手扶,项目配套强基础”,实行“一个产业、一项政策、一套班子”,积极探索整村集约经营模式,引进和培育有实力、守信用的业主,培育壮大市场经纪人队伍,推进土地向业主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水、电、路等项目围绕产业布局全面配套,突破性发展生猪、蚕桑、果蔬等特色产业,力争三年内整村集约经营达到30个村以上。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实施人才、资金、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倾斜政策,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强势,推进优势资源资本化。创新企业组织形式,推进企业结构重造,转换江口醇、小角楼、县肉联厂等企业经营机制,扶持金凤丝绸、华丰油脂、康龙米业、驷马豆瓣等企业健康发展,力促双滩电站、沃德集团新型建材、钢圈配套加工等企业早日投产,依托“中国弛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品牌和龙头企业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催生培育一批新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两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以上。

          以集聚民力、改善民生为抓手,着力解决群众“四难”。以敏锐的视角和抢抓的意识,抓住扩权强县试点和国家司法部、省军区、省发改委定点帮扶的历史机遇,积极搞好政策对接和项目对接,坚持项目扶持和自力更生并重,实行“政府主导、干部主推、民众主体、社会参与”,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活成本。切实解决“行路难”,在全面完成通乡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三年内实施通达工程105公里,通畅工程270公里,建联户石板路800公里。切实解决“饮水难”,三年内完成157个村村级供水工程,18个场镇人饮工程,基本解决缺水场镇和3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切实解决“看病难”,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拥有病床位1.8张,主要健康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当年平均水平,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站(点)建设任务,乡镇卫生院“新五件”配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面达到95%以上。切实解决“上学难”,统筹教育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到“十一五”末,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城区新增教学用房1万平方米,基本解决“超大班”问题;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总辍学率控制在5%左右,全县17周岁人口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6%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

          以融入达渝、发展民营为载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结合经济流向和人文习俗,发挥后发优势,抓住关键环节,扭住重点领域,提高协作配套能力,主动融入达渝经济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通过缔结友好县区,举办联席会、乡友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政府之间和企业、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流。依托综合成本优势,千方百计对接达渝大企业、大产品的产业链,力争在产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达成协作,把平昌建成达渝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供应基地、工业产品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劳动力培训输出基地。坚定不移地走县域经济民营化道路,坚持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完善引进企业和催生企业的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充分激活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内生动力,促进创业冲动与行政推动的结合,在重点集镇及交通干线规划建设3—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壮大创业群体,发展块状经济,加快形成经济以民间为主、投资以民力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生动局面,让民营经济成为全县重要的自主增长力量,力争“十一五”末,民营经济比重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

          以阳光操作、效能问责为手段,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巩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成果,实行阳光决策、阳光财政、阳光项目、阳光审批,县委全委会、常委扩大会、政府常务会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与研究事项有关的群众代表参加,促进行政决策与群众意愿互动。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逗硬搞好“两集中”、“两到位”,精简审批事项,实施流程再造,压缩审批时限,高标准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将最优秀的人才向政务中心集聚。坚持问事、问人、问责相结合,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推进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层次明晰化,坚定不移为发展问责、为稳定问责、为作风问责、为安全问责、为廉政问责,营造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高效能的浓厚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强化尊重财富的市场理念、包容失误的人文精神、服务发展的公仆意识、开明诚信的合作观念。不计较一城一池,充分宽容企业家因闯市场、抓技改而出现的个别问题;大张旗鼓支持投资者,言出行随,行必见效,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护纳税人利益,公开纳税主体及纳税额度,让创造财富的人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市委重大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必须以落实责任为抓手,以强化基层基础为保障,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切实解决谁去落实、怎么落实、何时落实以及落实成效等问题。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建立责任清晰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县级领导干部管线、联乡、抓重点项目的领导机制;县级部门抓线、联村、管本职的责任机制;乡镇辖区总管、线上监管、联村包户的工作机制。从机制上解决县级部门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级部门之间因条块分割造成的问题。实行四大家主要领导碰头会和县委常委定期碰头制度,县委常委工作每周向全县书面通报。县级领导负责分管工作的同时,每人挂联1—2个乡镇,挂包一个重点项目;县级部门在抓好线上管理的同时,分别联系一个村,同时负责职能规定范围内的所有事项;乡镇全面实行辖区负责,抓好各条线上的工作监管,每个乡镇干部负责联系一个村和十户以上农户。通过建立责任清晰的工作运行机制,使各个层级责任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推进格局。

          建立目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紧紧围绕“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全县“十一五”规划,出台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决定,研究制定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办法,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绩效评估标准。坚持“做你所说,说你所做”,推行目标公开承诺制度,乡镇和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公开述职,对照目标进行测评。强化目标督查,坚持常规督查抓规范,重点督查抓突破,综合督查抓协调,常规工作完不成任务减分,重点工作提高考核分值加分,项目推进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县电视台定期公布,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建立导向鲜明的选人用人机制。选人用人一律坚持生产力标准,凭实绩用干部,选拔干部一律公开陈述所干成事项,新任干部一律公开承诺任期目标,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工作落实的干部责任和评价体系,努力为真爬坡、敢破难、打基础、利长远、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工作中检验干部对党忠不忠诚、对事业踏不踏实、对人忠不忠厚。大胆启用围绕市、县重大发展战略狠抓落实的人,启用为了事业、为了大多数人利益不怕得罪人的人,让敢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扎实开展“万人评风、千家问计、百姓听音”活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完善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常委班子做起,从基层组织抓起,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