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我省开展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对此发挥了什么作用?
蒋巨峰:近几年,我省一直在探索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特别是今年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以来,全省政务服务网络体系日臻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有所突破,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加强。尤其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部门原有审批事项2104项,2000年以来已先后分9批取消843项、下放140项,占总数的46.7%。目前,省级部门经过进一步清理,保留486项,相比2000年削减幅度高达76.9%。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情况十万火急,工作千头万绪。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果断快速反应。我们在第一时间建立了应急指挥体系,并与行政管理体制紧密衔接,创新“点对点”运行机制,快速决策、高效运转,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舍生忘死、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应该说,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记者: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行政效能?
蒋巨峰: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即将下发实施。面对艰巨、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精心谋划、有效组织,把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灾后恢复重建的新形势,满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重点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建立、完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二是认真实施“三项制度”。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是解决一些部门“中梗阻”、“事难办”的有效制度安排。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首问登记、首问考核及行政审批流程,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进一步制定落实“三项制度”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办法。
三是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统一受理、提前介入、信息共享、同步审查、公开透明、限时办结”的总体要求,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推行并联审批。简政放权,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代办制度,特别是要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的“快速通道”,进一步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四是强化效能监察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充分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实行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对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等重大部署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察。同时进一步畅通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渠道,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记者:除上述几个方面,我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还有哪些内容?
蒋巨峰: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内容很广泛,还包括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明确职责分工,创新运行机制、简化运作程序,落实依法行政、规范政务公开、优化决策制度,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完善培训教育制度,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打好“组合拳”,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