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不同的发展观,将产生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汲取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的英明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提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对发展内涵所作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深刻揭示,大大拓宽了发展的视野和领域,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科学发展观广泛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着眼世界未来新的发展趋势,是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时,都把经济增长作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把GDP的增长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战后50多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问题。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1972年,国际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各国开始研究过去通行的采用GDP标准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科学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每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三个指标。人类社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认识,希望找到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审视过去、把握现在、谋划未来,是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视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探索。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003年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这是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系统阐述,提出“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抓住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个硬道理,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明确回答了“为了什么而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的不断健全和人文修养的全面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工作部署和安排上,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这“三个迫切需要”,我们要在学习调研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切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上有新的提高。
(一)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居安思危,妥善应对,深入把握中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才能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中赢得主动。
一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