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
市政协二届三次全会就要胜利闭幕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想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样做好巴中人。
做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其兴衰荣辱、胜败沉浮,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
做一个什么样的巴中人,怎样做好巴中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巴中人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人们常讲,做事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成事;做不好人,就做不成事。
巴中的事,是我们每一个巴中人的事。要做好巴中事,必须首先做好巴中人。
做一个什么样的巴中人呢?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我个人认为,用“朴实、吃苦、感恩”来概括和表述,比较能够体现巴中人的本质、精神和境界。如果大家认同这样的表述,那么,我们就要喊响,人人都要为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而努力奋斗!
朴实的巴中人,就是真实、真诚、真情的人
巴中人的朴实,体现在真实上,质朴无华,很自然,很生态。
巴中人的朴实,体现在真诚上,坦坦荡荡,很耿直、很厚道。
巴中人的朴实,体现在真情上,实心实意,不做作,不虚假。
一句话,就是一个“真”字,做人很真,不“假打”。
通江县空山乡党委书记魏福德,老百姓说他是一个朴实的人。他说老实话、做实在人,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造福,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的朴实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巴中人民勒紧裤带、忍饥挨饿,从大山里背出几百万斤粮食支援京津沪,有的宁可饿死在背粮的路上,也不伸手拿点粮食来自己吃。这就是巴中人的真情实意!这就是巴中人的纯朴厚道!
朴实的人让人喜欢,朴实的人让人亲近,朴实的人让人放心!
其实,谁都愿意与朴实的人打交道,谁都不愿意与不朴实的人交往。有谁喜欢那种虚伪、虚假、奸诈、狡猾的人呢?我看,即使是那些自己不朴实的人,也是不会喜欢与之结伴为伍的,何况那些真正朴实的人呢?做人不朴实,如果长此下去,你就会失去同志,你就会失去朋友,你就会失去亲人,最终你就会失去自己啊!
朴实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朴实的人即使一时耍小聪明,伪装自己,掩饰自己,最终也会被人看穿看透的,到那时就真是“识破不值半文钱”了。
朴实绝不是“愚笨”、“吃亏”的同义语。有人觉得在当今这个社会,朴实很土了、过时了、不需要了。其实际,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期,朴实更显得珍贵、更显得可爱。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一个朴实的巴中人吧!
吃苦的巴中人,就是坚定、坚韧、坚强的人
巴中人的吃苦,体现在坚定上,是一种信念,表现为信念坚定、矢志不渝,为改变生存发展环境,再大的困难也要上,再多的苦累也要干,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巴中人的吃苦,体现在坚韧上,是一种意志,表现为顽强执着、甘于奉献,百折不挠、不胜不休。
巴中人的吃苦,体现在坚强上,是一种力量,表现为不向困难低头、敢同命运抗争,不服输、不气馁,负重自强、勇于攀登。
一句话,就是一个“坚”字,就是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坚强奋进。
当年,我们的红军就是在吃苦中发展起来的,就是在吃苦中壮大起来的,就是在吃苦中打大胜仗的,就是在吃苦中建立起了全国第二大苏区的,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江县高级畜牧师王维春就是一个吃得苦的人。为选育“南江黄羊”,他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几十年,默默忍耐孤寂困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直到成功。“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吃苦,终于换来了“南江黄羊”新品种的问世。
建造将帅碑林的张崇渔也是一个吃得苦的人。他抱着一定要传承红军精神的坚定信念,背上干粮,辗转南北,行程数万公里,收集了大量的红军文物和史料,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
古往今来,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能吃苦的人,甚至比常人吃的苦更多更大,最后才苦尽甘来。不愿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图安逸、求享乐,就会一事无成。
我认为:
“吃苦”是一种态度!
“吃苦”是一种精神!
“吃苦”是一种境界!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就会更加坚定!就会更加坚韧!就会更加坚强!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一个吃苦的巴中人吧!
感恩的巴中人,就是博爱、博大、博行的人
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是说不出口的,它是藏在心里的一种情。感恩是世界观,把自己看得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
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博爱的人,承载着恩、传递着爱。
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博大的人,胸怀大度、包容和谐。
懂得感恩的人,不仅要感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那就要乐于实践、乐于博行。
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之一的晏阳初先生,是一个感恩的人。他以一种博爱的胸怀,德行天下,把爱洒向全世界的平民,赢得“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美誉。
通江县永安坝村小学教师苟晓超是一个感恩的人。他的感恩体现为一种大爱,在突发地震、校舍倒塌的危难之时,奋不顾身,用血肉之躯护卫弱小生命,在大巴山区奏响了一曲大爱之歌、感恩之歌。
原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是一个感恩的人。她把感恩之情用在工作上、用在事业上,坦然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神,坚守岗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近几年,从市到县区、到乡村,每年都评选表彰了一批“孝星”。这些“孝星”,都是感恩的巴中人的典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们感激父母生之恩、育之情,使家庭更温暖,让社会更和谐。
朴实、吃苦的巴中人常存感激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始终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巴中老区发展和社会各界关注帮助巴中老区发展的恩情铭记在心,把感恩之情内化为恒久的动力,用加快巴中老区发展、造福巴中老区百姓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回报。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同样的道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感到幸福的人。
感恩是做人的根、做人的本。“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呢?人不知感恩,禽兽不如!知恩必报是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家庭少了感恩,就没有父母爱、手足情、子孙贤;社会缺少感恩,就不和谐,就不成其为社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给予帮助的人和事,要心怀感谢、铭记恩情、不忘回报。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一个感恩的巴中人吧!
朴实、吃苦、感恩,是巴中人的群体形象。朴实是巴中人的本质!吃苦是巴中人的精神!感恩是巴中人的境界!
一个朴实的巴中人,也会成为一个能吃苦、懂感恩的巴中人。
一个能吃苦的巴中人,也会是一个朴朴实实的人、真真切切的人,更懂得珍惜关爱、知恩报答。
一个常怀感恩的人,为人做事会更加朴实,也一定是“辛苦我一人、幸福天下人”的人。
做朴实的人,是求真务实的人;做吃苦的人,是拼搏进取的人;做感恩的人,是快乐幸福的人。
朴实、吃苦、感恩融入一体,构成了巴中人的特质和个性,是巴中人的“名片”和“品牌”!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成了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那些代表文明的、进步的标志,令人羡慕、钦佩和向往;反之,说某某地方的人,自私、小气、狭隘,人们就会厌恶、畏惧、鄙视。所以,形成我们巴中人共同的标志性特征和形象,十分重要。
我们都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就会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就会凝聚人心,激发创造热情,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为打好巴中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我们一定要树立巴中人朴实、吃苦、感恩的形象,使之成为巴中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外界认识巴中人的标志和特征。
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要从领导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孩子抓起,从点滴做起。
让我们为做一个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而光荣和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