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工业园: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意见》(川委发〔2007〕16号)文件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巴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认真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1、明确重大意义。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对加快富民强市、建设和谐巴中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为此,各级各部门要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本,始终做到在植根群众中保持好的作风,在服务群众中实践好的作风,在造福群众中体现好的作风,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明确总体要求。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交通建设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以扶贫开发为中心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加快富民强市,以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促进社会和谐,以建设“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为关键加强党的建设,在“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培育优良作风,以优良作风落实“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3、明确目标任务。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目标任务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情贴心亲民;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共创共享富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办好惠民实事;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第一准则,真心实意助民;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排忧解难安民。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的教育健康水平、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二、坚持为民宗旨,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全力推进扶贫开发。按照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的要求,把改善民生、脱贫致富作为我们贫困地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立足整村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畜牧产业、劳务产业,解决好群众温饱、增收致富和建设小康家园的问题。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帮扶贫困农户、帮带下岗职工、帮助贫困学生活动,认真做好“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工作,市、县(区)机关和部门要确定贫困村、社区或企业作为帮扶对象,加大农村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救助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农户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力争到2010年解决17.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38.8万低收入人口的稳定脱贫。
5、切实解决群众“四难”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十大惠民行动”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结合巴中实际,认真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特别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切实解决群众的“四难”问题。一是解决行路难。力争“十一五”内,建设通乡公路117条1171公里,通村通达公路848个村2615公里,通村畅通路1030个村3434公里,完善建设、管理、养护、营运、安全一体化机制。二是解决饮水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解决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解决上学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妥善解决好城镇超大班和边远村入学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市、县(区)、乡镇领导干部都要联系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四是解决看病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抓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实施农村五保供养人口和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
6、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行动”,以创业推动发展、带动就业、加快致富、促进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按照“培训提高、外出就业、回乡创业、保障权益”的要求,加强就业培训,实施农民工“双百”工程(培训100万农民工、转移100万农民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残疾人、失地无业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继续做好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生活无着人员的救助工作,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7、扎实开展便民服务。严格执行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购机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等各项政策,确保党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建立惠民超市、惠民药房、惠民职业培训学校、惠民就业服务中心等阵地,开设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农民工维权、妇女权益保护、青少年事务、小额信贷、结对帮扶服务等惠民服务窗口,开展经常性惠民服务。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费制”收费和行政审批公示制、检查申报制,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行乡镇干部驻村、包村,责任到人,把乡镇的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社,让农民办事少出村或不出村。
8、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意见》,改进群众工作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市、县(区)、乡镇群众工作机构建设,建立群众信访接待中心,实现层层有专人负责、有权威办事、有经费运转,确保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县(区)党委、政府要保证每个工作日有1名县级领导现场接待群众或参与值班。认真落实信访工作领导干部包案制、群众信访限时办结制,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对重要来信来访要亲自批阅,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群众信访的阅办率应达到100%。对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工程欠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要下决心给予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群众以合法方式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9、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建立调访一体化机制,把矛盾纠纷的预防、接访、调解、处理有机衔接,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就能得到有效化解,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与改进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探索管理措施,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增强防范能力,有效遏制刑事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三、推进巴中跨越发展,打牢“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10、构建大交通。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因地制宜、标准适度,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干环线、旅游环线和农村公路建设,打通主干道,建设大网络,确保广巴高速公路2010年建成通车,力争“十一五”内开工建设南汉高速公路;乐巴铁路2008年通车,“十一五”内开工建设巴达铁路,建设干环线和旅游环线479.6公里,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市到省会城市高速化,市到县(区)快速化,100%的乡(镇)公路油路(水泥)化,全市交通网络化。
11、培育大产业。立足市情,突出优势,大力培育特色骨干产业。一是培育以天然气开发为重点的化工产业。紧紧抓住我省建设川东北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基地的机遇,搞好规划编制、项目储备、项目争取,尽快把天然气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培育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资源型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采矿、建材、冶金等资源型产业。三是培育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生态食品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建立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培育以自然生态和红军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重点抓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旅游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光雾山生态游、诺水洞天游、红军故里游等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努力创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五是培育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巴中红军文化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加强保护,科学规划,有效开发,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12、争取大政策。学习借鉴延安、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发挥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优势,抓住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巴中的大好机遇,努力争取中央支持巴中加快发展的政策性安排。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政策、研究政策、争取政策、用好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13、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保障能力。一是培育县域特色经济。立足各县(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