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对1200余名党员干部作了党纪政纪处分,对近400名构成职务犯罪的官员判处了刑罚。腐败毁损了他们的前程和幸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除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外,仅计算国家对个人成长投入的教育、培养经费,一个40岁的官员被查处,国家蒙受的损失不下50万元;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毁损了党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腐败不除,事业难兴!“打蛇打七寸”,腐败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分析一些违法违纪案例,呈现出“两个无一例外”:涉案人员无一例外都明知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即规则),但他们无一例外存在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的情况,即不讲规则、不抓落实。然而,人们对这些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讲规则、不抓落实的“小毛病”并不在意,或并没有引起高度警觉。这些“小毛病”实际上就是滋生腐败、酿成祸事的“大祸端”。
不抓落实之风的表现形式
“不抓落实”之风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讲规则、不讲制度;有的敷衍塞责、拖沓马虎,表里不一,不讲奉献,只讲好处;有的出工不出力,观冷眼、磨洋功,上班等下班,天亮待天黑,碌碌无为等退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工作不在状态,报纸看题、读书看皮、文件只看黑标题,这山看着那山高,既不舍公职人员的稳定,又不甘公职人员的清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小毛病”像瘟疫一样,相互传染,坐大成势,使一个地方或者一个行业人心涣散,工作滑坡,形象毁损,有的甚至引发民怨,滋生犯罪,影响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不抓落实之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浮于事,影响工作效率。有法必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并没有“一切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平时不讲规则,不抓落实,等问题成堆、矛盾成堆后,才不得已再集中抓,结果费时、费力、费钱、费物,而且使一些不执行规定、不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有了托词和依赖,使不抓落实之风疯长。比如近年来提得最多的“节日腐败”,一些行贿受贿行为多发生在节假日,南充市查处的近100件商业贿赂案件中,81%的行贿受贿行为发生在节假日。在我们这个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度,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之类的事情很难避免。因此,把受贿安排到节日,不管是对行贿者还是受贿者来说,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种“来来往往”的人情被掩盖在喜庆的面纱下,显然不是贪官们辩解的“当时没留意”、“行为不检点”、“自律不够”,而是事前处心积虑的罪恶勾当。但他们的勾当得以成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节假日我们的执法执纪人员在休息,我们的查处工作、监督工作被放松,我们的办案低谷应对了行贿受贿的发案高峰。近两年,执纪执法部门在这方面作了些调整和重视,情况有了改观,查处的节假日行贿受贿行为明显减少。
对一些重要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以整合力量、加强协调本无可厚非,但眼下一些人或单位该干的工作不干,问题积累到无法解决时,依赖于“领导小组”抓工作,而在众多的“领导小组”中,一位领导被任命为多个“领导小组”的成员,有的确实做了工作,有的则纯粹是挂名。由于成员众多,反而使一些本来该做、该管的人责任心分散,等、靠、推、赖,成为“四不像”,让一些本来重要的工作,“认认真真”走了过场。
不抓落实之风还表现在“红头文件”抵不上“一张嘴”,个人意志取代组织要求。一些好的政策不是靠政策本身的力量得以执行,而是看领导如何讲、如何要求。在封建社会,官吏的话在其所辖范围之内都是“绝对真理”,百姓对官员的信服不是取决于他的正确、他的人格,而更多的是崇尚他的权力、他的官阶,总认为“官阶与正义成正比”,官越大、权越大,正义就越多。在这种残余思想的影响下,个别党员干部“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良好,对上迎合领导喜好,对下作风霸道,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置之脑后。四川省阆中市林业局原局长陈某在任时因处事果断、作风硬朗受到赏识,但他由于作风霸道,人称“土皇帝”。后因在基建工程中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在法庭上,他曾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把组织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我也不会到这一步。”
还有一些干部,面对群众,“出口成文”、“出口成法”,没有规矩,不讲规则。如仪陇县水利局原纪检组长王某,当其下属一水库管理所所长因不履行法院判决被司法拘留后,不是做工作劝其履行法定义务,而置汛期来临值班人手不够的实情于不顾,擅自以水利局的红头文件发出通知,要求水利局人员排班探视违法被拘留的人员,并口头表态给被拘留的人发拘留补助,公然挑战生效判决,被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
不抓落实之风第三种表现形式就是监督成为摆设、权力成为商品,渎职弄权,贪赃枉法。贪污的黑手之所以能伸向单位的公款,是由于财政制度长期没有得到落实,拿公家的钱如同左手交右手;受贿案件之所以频频发生,是由于监督权力的制度长期没有得到落实,给犯罪分子留下了权钱交易的可乘之机;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病死猪肉公然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死刑犯能成功越狱……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不讲规则所致。
改进不抓落实之风的对策
强化规则意识,增强执行力度。一切规章制度的出台,都离不开个人的严格执行。军队在执行命令上一直不折不扣地“落实”,因为军队很好地分解了军事任务,落实在每一个战士身上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每一个士兵知道自己该怎么干!新兵到部队后,不管什么兵种,第一项训练就是为期三个月的队列训练,队列训练与作战有什么关系呢?谁见过士兵在战场上踢正步?要训练的就是培养士兵的规则意识和服从习惯。一支常胜的军队必有铁的纪律和规则,而这纪律和规则的贯彻必有赖于高度的服从性和绝对的执行力。一个部门或单位,也应该营造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文化环境,培育全员的规则意识和执行精神,领导们率先垂范,同时对下属进行教育引导,把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复制给他所领导的团队,做到人人尽职、个个尽责,不抓落实之风就会烟消云散。
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不抓落实之风盛行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没人监督,或者是监督办法操作性不强,让不做事或者乱做事的人轻易找到借口,而且屡试不爽,如此这般下去,使自我监督和接受他人监督的意识淡化,养成了推诿的习惯,有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所以,强化管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势在必行,着力解决抓落实中存在的不愿抓、抓不具体,不会抓、抓不到位,不敢抓、抓不到底的问题。
强化作风培养,提升整体素质。抓落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抓好工作落实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各项政策、决定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工作领导大会小会地讲,文件一个接一个地发,但就是不能落到实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达不到工作所需的标准。所以,我们必须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干部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只要目标具体,要求明确,只要抓紧抓好,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对改进和整治不抓落实之风,进而推动廉政勤政建设也是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