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739项到486项——这是2000年7月以来,我省省直部门减少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成果。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我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的决心和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逐步加大反腐倡廉治本力度,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带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盯紧“权把子”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减“量”,转变行政审批方式也是亮丽的一笔。
从2001年1月以来,省政府和全省21个市(州)、164个县(市、区)政府,先后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将过去分散受理、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化,实现了集中式监督、开放式运作和依法规范化服务。
与此同时,我省今年4月在21个市(州)和有条件的152个县(市、区)开通了三级联网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电眼”之下,6-8月有294件超时办结件受到督查,40余人被效能问责。
而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和“三项制度”建设,使全省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提速78.13%,按时办结率达99.95%,群众满意率达99%。
看紧“官帽子” 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30年来,通过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预防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阳光下作业。2006年,全省乡(镇)集中换届时,我省除民族地区外,已经全面实行了公推公选乡(镇)领导班子。我省逐步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在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人权力规范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外,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2005年起,我省逐步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对所驻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成为一种常态。
流水不腐。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行政执法等机关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定期交流,部门重要岗位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定期轮岗。
扎紧“钱袋子” 加强对招投标、财政管理、国有资产的监督
2003年6月,我省招标投标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去年底,全省21个市(州)、162个县(市、区)均建立了招监委和招监办。仅在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的监督上,实现了紫坪铺水利枢纽、省投资集团、电子科技大学等总投资达500多亿元的重点工程同步监督零投诉。
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发《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四川省省级政府采购工作规程》、《四川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和文件,逐步完善了我省招投标工作法规体系。
同时,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到中央、省级所有部门。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建立健全了地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责任体系、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健全外派监事会和内部专职监事相结合的监事会工作运行机制。集中管理党政机关资产,2005年起,对省级机关资产进行清理和统一管理。
自2007年7月开展加强预防腐败试点工作以来,我省在廉洁教育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监督制度和惩处制度7个方面31个试点项目上积极探索。截至今年9月,已有10个项目在全省面上推广,11个项目在试点单位深入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