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红河,稻禾抽穗,瓜果飘香,丰收在望。
盛产香蕉、菠萝的云南省红河州,是一个农业大州,哀牢山纵贯全境。
农村稳则社会安。对此,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红河州有437万人口,农村人口就有358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要扎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各种老大难问题,消除存在的种种‘积怨’,打牢和谐、稳定的基础。”
“红河州通过推行‘建立一支队伍、搭建两个平台、抓好三项工作’的‘123’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了党委放心、干部舒心、村民顺心的良好发展环境。”红河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温剑介绍说。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红河州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营造了党风正、政风清、民风纯的浓厚氛围。以信访为例,该州近年农村反映村干部的信访件明显减少,而作为全州“风清气正新农村”试点的石屏县,2008年至今更是实现了群众对村干部的“零举报”。
农民有了自己的“监督组”
“红河州探索建立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纪律监督组(简称纪监组)这一支队伍,聘请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纪律监督员(简称纪监员),以此强化对日常村务公开情况、村民委员会决策等的监督。”红河州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张杰说。
纪监组由3至5名纪监员组成,村“两委”干部不得兼任纪监组组长和纪监员。
“成立基层纪监组,农村万事民做主。上下联通纪监员,监督协调显民意。”采访中,村民这样生动地表示自己的感受。
“村里支出每笔钱,无论金额多少,都要经过我们签字;每开展一项惠民工程,无论项目大小,都要在我们的监督下才能实施。”石屏县异龙镇马鞍山村纪监组组长张福官自豪地说。
绿春县为全县87个村(社区)配备了专职纪监员,强化对支农惠农资金兑现落实的督促检查,及时纠正不按规定和条件发放支农惠农资金行为56起。
的确,红河州“这一支队伍”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窝村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无记名投票决定村里搞土地规并的事,所有村民都投了赞成票。“以前,村里的事都由村干部说了算,开会就是走过场,村民根本不爱去。有了纪监组后,村里事情村民做主,现在大家都盼着开会呢。”该村纪监员魏显玲说。
“纪监员来监督村干部行为和村账,村里的大事小情我们都一清二楚,大家对村干部更放心了。”村民徐忠才补充道。
纪监员的设置,“乐”了老百姓,“紧”了村干部。石屏县牛街村党总支书记吴建林向记者“诉苦”:“过去花钱,就是‘一支笔’说了算,现在不行了,花钱一点都不自由。”
“他们就像医生,给我们打预防针,防止我们生病。”石屏县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谭有顺深有感触地说。
纪监员既不是上级封的官,也没有什么额外报酬,但他们却干得特别起劲。
“村民选举我来做纪监员,如果不好好监督村干部,我无法向父老乡亲交代啊。”纪监员白继红道出了全体纪监员的心声。
“目前实施的监督制度,充分调动了基层各个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了村干部、纪监员、群众‘三位一体’互动监督模式。”温剑说。
“两平台”构筑干群“连心桥”
石屏县牛街镇简家寨过去因脏乱和贫穷而“着名”,被人称为“简朴寨”。
两年前,镇里、村上发动筹资筹劳修路。村民因担心筹集的钱被村干部拿去打酒喝,都不愿意出钱。
“个别干部挪用、贪污村里的集体款项,甚至‘出门撞死小猪一头,赔款500元’这样的白条也有。村民对此很是反感,对村干部不信任。”温剑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去年,村里再次倡议集资建设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和卫生公厕,每家却很主动地捐了1000元。“集资款使用情况及时公示,大家伙心里亮堂,不用再担心村干部会贪污了。”村民简四代心直口快地说。
现在,简家寨已完成了1260米的村内道路硬化,建起了52个卫生户厕,彻底告别了昔日的“脏乱差”,“简朴寨”变成了“简好寨”。
简家寨的这个转变,得益于红河州突出乡镇政务、村务和党务“三公开”工作而搭建的“阳光政务平台”。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务,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与此同时,红河州搭建的另外一个平台--“诉求应对平台”,则拓宽了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话能管用。
该州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村委会推行“说事制度”,建立“说事室”,由社区、村委会干部接待群众来访,集中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弥勒县全面推行“说事”制度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2.5万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4000余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秀春满园。据了解,红河州在畅民意、解民忧方面,还建立了“民情恳谈”、“乡村夜话”、“民生工作制”等措施。
“2008年至今,我县实现了群众对村干部的‘零举报’。”谈到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取得的成果,石屏县委书记李建阳的话语里充盈着自豪。
“通过搭建‘两个平台’,老百姓对党委、政府要开展的工作了解了,对镇、村干部信任了。”红河州纪委副书记向从科说,“干群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以前干部下乡,老百姓躲着走,现在是主动往家请。”
唱响农村和谐的“清风曲”
“加强廉政教育,常敲‘警示钟’;加强制度建设,筑牢‘防火墙’;加强案件查办,增强‘威慑力’。”红河州纪委常委、党风室主任甘加辉说,“我们突出抓好这三项工作,努力从教育上做到干部不想贪,制度上做到干部不能贪,惩治上做到干部不敢贪,深入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唱响农村和谐的‘清风曲’。”
“海菜腔高唱,心高天地宽,人廉家平安……”一曲由云南民歌王李怀秀、李怀福演唱的海菜腔《清风曲》在红河州广为传唱。
绿春县将廉政文化用哈尼人喜闻乐见的歌舞演绎出来;开远市把廉政文化融入彝族花灯文化……红河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注重做好廉政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这篇文章”。
目前,红河州已基本做到乡镇有廉政文化街(读书室),村有廉政文化宣传栏,组有廉政文化宣传员。
红河州还从农村基层“钱、权、人”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
屏边县有森林面积130余万亩。近年来,该县采取了“举证定论”、“自由辩论”等方法,明晰了山林权属,改变了过去山林流转由村干部或乡镇干部说了算的局面,杜绝了“暗箱操作”。
推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用制度管住了“权”;制定任前廉政谈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用制度管住了“人”;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账乡(镇)管”,积极探索“组账村管”,用制度管住了“钱”。
“虽然每年村里都有上百万的资金流动,但我想拿一枚硬币来刮痧也不行,因为我们只管账本,不管现金。”谈到经费使用,冒合村党总支书记潘远志风趣地说。
“现在有廉洁制度规定,我们不敢随意接受别人的吃请了。虽然吃喝少了,村干部威信却提高了。”说起制度约束的作用,一名村干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那些“敢于”冲破制度樊篱、铤而走险的干部,红河州丝毫不手软。他们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败成效取信于民。在今年上半年进行的打假护农行动中,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违法案件138件,为农民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