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严禁52项党员干部行为。同时,一批省部级高官近日也陆续被“双开”,包括李堂堂、黄耀、郑少东等。新年伊始,两会前夕,一批省部级高官被“双开”,足可以看出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勇气。(人民网3月1日)
“两会”年年开,反腐倡廉几乎年年都是网友议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而今年在“两会”前夕,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刚刚发布之后,中央选在这么一个“特殊时点”再掀“反腐风暴”,拿下了一批省部级高官,向全国全党传递出了强烈的“反腐信号”。
新年伊始,中央如此“高调反腐”,依笔者看来,大致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其一为新一年的反腐工作定了基调。两会前夕,一批省部级高官被“双开”,亮明了中央反腐工作的导向和旗帜:不论是什么职务、有多高的级别、立下过什么功劳,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一律拿下。其二是对反腐民意的积极回应。“两会”前官方媒体网站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参与调查的网民认为,中国腐败高发主要原因是惩处力度不够,对贪腐官员震慑度有限,网民希望“打击腐败,下手要狠一些”。这次中央用实行行动,对民意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其三是为《廉政准则》做好铺垫。在《廉政准则》发布之际,中央高调反腐,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布8方面禁止,52个不准,是一条条“高压线”,谁要触犯了高压线,中央绝不姑息迁就。
中央“两会”前夕,如此大规模、集中式反腐,确实让公众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如此多的“蛀虫”被揪出,确实是大快人心。可是,在反腐风暴带来的“快感”中冷静下来,深入思考一翻。反腐风暴刮了一轮又轮,腐败分子刮倒了一茬,过不了多久又长出来一茬,犹如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官员在反腐风暴中前腐后继。我们不禁要问,反腐风暴能否带来政坛新风?能否刮起腐败“根子”?
大规模、大力度的“运动式”反腐,显然不是反腐工作的一种常态。反腐风暴注定只能是阶段性的而不是长期性,是“一时”的而不是可持续的。而且,反腐风暴是以集中惩治贪官为特征,而没有刮到腐败的“根子”上。贪官被处理了,但产生贪污腐败的根子依然留在“土壤”中。贪官被“反腐风暴”刮倒了一茬又一茬,可是过不了多久还会长出新的“一茬”。 翦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只要产生贪污腐败的根子还在,贪污腐败就会杂草一样“野火烧不尽”。反腐一定要从“根子”反起。
腐败的“根子”是什么?腐败的根源就是官员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反腐败要反到根子上其实也不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分权。分散权力,建立权力相互制衡机制,解决“一把手”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绝不能让“一把手”一手遮天,“一个人说了算”。其二是公开。权力的公开,在涉及干部选拔任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财政支出等极容易产生贪污腐败的重大问题,官员使用权力做决策的过程、程序、结果全程向公众公开,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财产的公开。官员的财产,包括官员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的财产,定期向社会公开。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我为“两会”建一言:反腐败不能搞轰轰烈烈的“风暴式”反腐,需要常态化、可持续的反腐,需要从“根子”上的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