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完善既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同时,也要善用民众的反腐参与热情,用好网络监督等新渠道,引以为党内监督和制度性反腐的有力奥援
每年1月召开的中央纪委全会,都会发出新一年反腐倡廉的动员令,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今年大会又有新气象,在会前,中央纪委、监察部连续两天召开反腐倡廉和查办案件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详列了一份“反腐清单”,其中包括广受关注的黄松有、陈绍基、郑少东等一批大案要案,也介绍了官员外逃等反腐败工作严峻形势。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越来越透明,不仅向公众交了一份“成绩单”,也表明中央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坚定决心。
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切实抓好制度建设,同时也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这提示我们,在坚持完善既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同时,也要善用民众的反腐参与热情,用好网络监督等新渠道,引以为党内监督和制度性反腐的有力奥援。
反腐败已经成了民众关心的头号大事。日前,人民日报旗下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调查显示,未来10年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排名第一;去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网、人民网等推出的网络调查也显示,“反腐倡廉”居网友最关注的问题之首,超过当时最为紧迫的“应对金融危机”。民心所向,民气亦可用,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天然的后盾和“同盟军”。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同盟军”的作用,近年来中央高层一直在强调,纪检监察部门也在不懈探索。互联网技术为民众参与反腐大大拓宽了渠道,网络监督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新型反腐败模式,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天价烟局长、公款出国旅游团、豪车检察长等事件被揭出,网络反腐效果有目共睹。网络从一种技术手段,已经发展为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网络反腐的威力也引起了某些“心虚”官员的忌惮,千方百计逃避和压制网络监督,少数地方某些官员不惜动用公权力,花纳税人的钱去“勾兑”删帖,甚至追捕发帖者。这些“反弹”,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噤声”效果。因为发帖揭发家乡政府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河南青年王帅遭遇跨省追捕,虽然最终讨回“公道”,但仍背负着“被拘”的记录,求职屡屡遭拒。在最近的回访中,王帅对记者表示,今后“再也不反映问题了”。
王帅的一声叹息,让正直的人们泄气,也助长了某些“厌网”官员的气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网络监督大多处于散发和无序状态,网上信息真假混杂,调查取证也存在相当难度。因而,如何保护、鼓励、用好民众网络反腐热情,需要寻找良策。
对这些问题,中央高层已经指明了方向和出路。胡锦涛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强调,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此前,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也多次强调,反腐倡廉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完善四级统一的纪检监察网络举报体系。
因此,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网络反腐,从群众实践到高层肯定,日益彰显威力,也表明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大有开掘空间。中国网民已是世界第一,让网络翅膀更有力,飞得更高,将助力一个风清气正局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