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266万元的重庆市渝中区某局建房办主任徐鸣原来是个才子,上世纪90年代经常撰写并在报上发表反腐倡廉的杂文,其中两篇优秀杂文还与其他作者的文章一起集结出版。(12月16日 《重庆晚报》)
领导干部茶余饭后爱舞文弄墨,特别是写反腐文章,这应称是一种良好的素养,既修身养性,又能自警。如果能从中悟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更是善莫大焉。然遗憾的是,徐鸣的反腐文章却不能警醒自己,实是可悲。而诸如他这种两面性的贪官已不鲜见。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李太银先后发表了《碑魂》、《梦魇》等长篇反腐小说,且发明了“10-1=0”的廉政公式,即“我们哪怕用十分之一的权力谋私,就会丧失全部威信”。如此“清廉”之人,却是地道的贪官。
深圳南山区原区长何本初的名篇《廉者长乐》多次被传媒转载。其杂文集《咏竹》讴歌了共产党人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自己却贪婪无耻。
曾以自己为原形创作反腐倡廉小剧《铁面局长》的 河南灵宝市地税局原副局长卫建设,背后却狮子口大口,先后索贿500多万元,炼成了当地“第一贪”。
而狂捞3200多万元的原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有“官诗人”之称,他的诗集《岁月如诗》曾畅销一时。
诸如此类,一边说着写着反腐倡廉,一边却干着与反腐倡廉截然相反的肮脏勾当,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背地里作乐,当面假撇清”,令人大跌眼镜。
然细细思量,贪官热衷于创作反腐题材的文章,这绝非用一句简单的“讽刺”概述了之,它是一种绞尽脑汁的伪装术。换言之,就是为遮掩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增大腐败的安全系数。常人皆有趋善之心,反腐倡廉口号唱得震天地响,对腐败疾恶如仇、义愤填膺,往往会博得公众的喝彩而失去应有的警惕性。“温水效应”对普通人同样有着麻痹的作用。
坊间有句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在现有监督机制不完善的语境下,贪官擅长于用反腐倡廉来乔装打扮,显然易于躲避监督的目光而达到贪腐的目的。因此,对某些官员唱廉说廉写廉,不能一笑了之,必须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型的监督“探头”,使其处处曝晒于阳光下。否则,贪官的腐败招式还会花样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