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在报刊上天天提倡人们讲真话,这当然是极好的事情。不过,要人家讲真话,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对方(特别是手里有权的人)要听得进真话。 以史为鉴,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找到。可惜的是有些人虽然也熟读史书,却不曾从里面汲取什么经验,得到何种教训。他们对历史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于他们有利的史料,他们就一再地引经据典(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伟大业绩之类);而不合口味的地方呢,则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因此,他们就始终也学不会听真话的本领,当然,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或敢于对他们讲真话。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岂仅是韩愈的不幸呢?更主要的恐怕是唐王朝的悲哀。
二 一提到正面的--愿听真话的例子,往往又谈起唐太宗和魏征、张玄素等人,这也说明我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们有纳谏度量的实在太少了。 不久前,有人在报刊上写文章,认为如果颂扬了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就会给人造成重视人治、漠视法治的误解。这以后,做类似的翻案文章的就接踵而来:有的否定平原君和毛遂的故事意义,有的甚至说有了伯乐反而倒会妨碍了千里马的出现…… 其实,我以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平时拿古人来作例证,打比方,都不过是"取其一端"(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一端)而已。说某人贤明,并非就否定了法治。强调法治的重要,也不等于说人的因素毫不足道。 广播电台现在天天播送《说岳全传》,难道我们听了就会放下钢枪,披起铠甲,带上长矛去打仗吗?如果有这种唐吉诃德式的蠢人,那也只能怪他自己。
三 讲真话要有勇气,听真话更要有勇气,相互间的关系,有时必须像《庄子》里的"运斤去垩"的寓言那样。--有人鼻子上沾了点石灰,薄得就像蝉冀,他请一位木匠来把它刮掉。这位木匠抄起斧头挥舞出风来,一斧把石灰劈掉了,而鼻子一点也没受伤。木匠劈得准,被劈的人也挺得住,两者都是好汉。 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和这有相似之处。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两者配合默契。有一次,太宗对群臣道:"人言征举止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魏征拜谢说:"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这就说得很清楚了。
四 封建帝王当然决没有民主思想,他们的"纳谏"是有限度的,即使唐太宗也不例外。 有一天,太宗退朝后大怒,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惊问是谁,太宗说:"魏征每廷辱我!"长孙立即穿起朝服要向太宗拜贺。太宗不解其意,长孙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于是问题解决了。 看起来,唐太宗之所以能保持善于纳谏的名声,还多亏了长孙这位贤后。如果长孙是个老刁婆,"你要杀便杀吧!杀得越多越好!"那么,魏征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五 真话并不等于真理。讲真话的人也很可能说得不够准确、过火、过激,甚至于完全错误;但只要不是恶意诬告诽谤,听话的人就不应计较。如果其中还有点合理的成分,仍然应该认真倾听和汲取。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修治洛阳宫。张玄素上疏谏曰:"……陛下向平东都,会观广殿,皆撤毁之,天下翕然,一口称颂。岂有初恶奢侈,后好雕丽?今者民力,未及隋日,而役师残创之人。臣恐陛下之过,甚至炀帝!"这最后的八个字何等厉害?他不但把太宗和隋炀帝相比,而且说他连炀帝都不如。可是唐太宗不但没有翻脸,反而说:"吾思之不熟,可即罢之!……"接着还赏给玄素彩绢二百匹。 又一次,小官中牟丞皇甫德参上疏历数太宗之失,其中说:"……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这一次太宗表现不佳,大怒说:"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决心要治皇甫的谤讪之罪。魏征立即上表劝阻:"自古上书不急切,则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陛下裁之!"太宗醒悟了,说:"吾若罪此人,则谁复敢言?"于是不但不治罪,还赐给皇甫德参绢二十匹。 斯大林说:"只要意见里面有百分之五的合理成分,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他自己做到没做到呢,我不详。但是我知道,我们有些领导人连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之百的正确意见也是听不进去的。五十年代末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反遭打击,就是一例。
六 在我国历史中,像唐太宗这样能够"纳谏"的封建君主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听不得真话,听了就"龙颜大怒",瞪眼就要杀人的昏君,则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现象,当然是封建制度本身所决定的。 例子太多,举一个隋炀帝吧。史书记载:炀帝征辽之前,奉信郎崔民象上书谏止,得到的结果是:"帝大怒,先解其颐(割掉他的下颏),然后斩之。"又一次,炀帝在江都荒淫无度,弄得天下鼎沸。有个宫女告诉萧后:"外间人人欲反。"萧后说:"任汝奏之。"这个倒霉的宫女上奏后,结果也是:"帝大怒,以为非所宜言,斩之。" 结果怎么样呢?"自是,无复言者。"这以后不久,隋炀帝自己也就被宇文化及用白丝巾绞死了。
七 目前,国人都在谈及要改革国家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和弊端,清除人们(特别是干部)头脑中的封建思想余毒,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历史(在我国,大部分是封建时代的历史),而且有时还要举出几个历史人物(大部分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来称道一番呢?这岂非自相矛盾吗? 我想,这原因可能是:第一,治病必先了解病因。要清除封建思想,就要研究封建社会。其次,沙里可以淘金。封建时代的历史里也有某些值得今天借鉴的东西。第三,讽喻作用。举出唐太宗、魏征等人,无非是说:"岂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公仆,还不如封建君相乎?"这最后一条,其实大可免去,如确实实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