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信访工作座谈会上,一位从事信访工作多年的同志介绍经验时说:“信访工作是一线窗口,代表的是政府形象,在接待和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时,要善用群众的语言同群众打交道,主动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对做好信访工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善用群众语言接访也是加强党群、干群之间沟通的一种重要本领,值得提倡。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得体的言辞是打开上访者心扉和化解僵局的金钥匙。在接访工作中,对那些带着满腹委屈、疑窦、怨气的来访者,如果空洞说教,或言而无物、只言片语,或净讲官话、大话、套话,这样既影响信访工作质量和效率,又难以使上访者心悦诚服,更有可能伤害来访者的感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如果善于用群众的语言与之交流,使群众感到亲切,取得群众的好感和信赖,使上访者感到真正找到了“讲理的地方”,这样的方式容易消除误解、隔阂,稳定情绪,从而有利于化解矛盾。
善用群众的语言接访,既是党性修养的表现,也是关心群众、体恤百姓的自然流露。要做到这样,就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从群众语言中寻找灵感,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既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政策、理论水平,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做到对初访、重访一个样,熟悉、不熟悉一个样,来访者素质高低一个样,来访内容难易一个样,力求做到热情、依纪依法、负责、奉献。只有善于用群众的语言接访,才能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才能真正树立起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蔡鑫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