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枝
1990年至2004年,曾是全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示范区的河南省沈丘县,因“淮河水污染全面扩散渗透到每个村庄”的灌溉网络,该县黄孟营村死于癌症的村民达118人,被誉为“癌症村”。这一悲剧在《了望东方周刊》披露后,不少人为之扼腕。
酿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尽管“情况复杂”,但最主要的,是一些党政干部头脑中的GDP至上所致。近年来,一些党政干部或为了取悦上级,或为了捞取名利,或为了个人升迁,办事情作决策,唯GDP为重,一门心思扑在GDP上,纷纷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又不愿脚踏实地带领群众真抓实干,创造政绩。于是,有的置地方财力于不顾,通过大规模举债,热衷于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项目、大工程,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有的则打起了短平快项目的主意,沉迷于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速效政绩”、“快餐政绩”;更有甚者,置科学发展观于不顾,不惜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政绩”……如此这般,科学的发展观遭践踏,环境治理一天难似一天,人们生怪病、得癌症也就不足为怪了。
避免“癌症村”的悲剧不再重演,关键在于坚决摒弃GDP至上、一俊遮百丑的干部任用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考核体系,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克服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编造“政绩”的不良作风。惟其如此,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发扬,才不致于遭子孙后代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