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巧捧 周丽萍
“过去,有的干部到农家去,想喝口水都没门儿。而现在,不管走到哪家哪户,又是让座又是端茶,那个热乎劲儿啊!”回忆起2003年前后的干群关系,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深有感触地说。
那么,城南镇的改变从何而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城南镇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以公开赢民心,用绩效促服务,以干部下访服务百姓,打造出新时期的干群鱼水情,为增强乡镇执行力建设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
正在从镇闭路电视上收看武侠剧的孩子咋咋呼呼地喊起来:“妈妈快来看,我们家上电视了!”只见屏幕下方正在滚动播出村民应交的“一事一议”费用:兴隆村二社谁谁谁应交多少……
这是城南镇利用闭路电视进行政务公开的一个镜头。
公开透明,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为了做到这一点,城南镇将政务公开进行到底。一改只公布流程、不公布结果,只公布概况、不公布核心内容的形式化弊端,将公开内容细化到每家每户,具体到一分一厘,囊括了镇、村(居)重大决策落实、党员干部管理、经济发展成果、财务收支状况、工作开展进度,以及各种费用的收取情况等等。有人开玩笑说,城南镇成了完完全全的“裸政”。
信息公开了,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查阅,城南镇调动了一切能用的手段:电视游播、广播、政务公开栏、公开镇政府资料室,等等。
如今,城南镇的群众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该镇的政务、人事、财务信息。或者走进镇政府,一眼就可以看到大门两侧的政务信息公开栏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各种文件,公开栏前还细心地放了凳子,方便群众站上去查阅高处的资料。群众还可以随时到镇政府资料室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镇村干部提出质询。
前来交“一事一议”费用的光荣村村民潘和平说:“我们交了费用,当天就可以在闭路电视中看到,交得放心。”兴隆村村支书蒋学英谈了自己的感受:“公开给了老百姓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全面杜绝了干部从经济上挪用或者贪污的现象。”一个上访老户感慨道:“镇上这套办法好,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我还上访啥?”
“减法”变“加法”
城南镇干部的工资分4个部分,基本工资+职责绩效+50元通讯费+奖励绩效,其中,关键是职责绩效这个部分。职责绩效实行绩分制管理,每项任务都对应一定数量的绩分,而绩分就意味着一定数额的奖金。干部工作做得多,绩分就多,月底的绩效补助和奖励就高。
“以前,我们考核干部做的是减法,靠罚款;现在实行加法,多劳多得,不干就没有。”文建明介绍说。
这样的绩效考核办法更加人性化,也更公平。可是因为职级的不同,一般干部与领导之间是不是存在无法逾越的收入差距?在城南镇,为了进一步公平起见,也为了更合理地做到人尽其才,该镇对镇干部进行每年一轮的“洗牌”。即对镇干部的岗位设置,按照“中心工作分组制、业务工作常抓制、应急工作全员制”的三线运作工作机制,除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镇长分别主持党委、人大、政府全面工作外,其他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完全打破了级别。
如今,在城南镇,领导干部在某一项业务上接受一般干部领导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该镇2007年的干部竞岗结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变化:中心工作组第一组组长郭建良、第二组副组长李光智都是一般干部,而前镇党委副书记刘拥军、副镇长晏素兰因为分别在党政线竞选了小组负责人,在中心工作上,两人就只竞选了一般成员。
岗位、职责不同,在绩效分配上立见分明。记者在2007年5、6月份城南镇干部绩效考核表上看到,这两个月干部补助最高的达785元,最低的只有40元。
好的制度离不开有效的监督。镇上专门成立了检查督办办公室,由有威望、敢于逗硬的干部组成,定期不定期地对干部的出勤情况、工作落实情况、执行制度纪律情况进行抽查,对履职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责令纠正、限时办结,并实施惩戒。
群众是监督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城南镇突出“民心考核”,村干部人手一册日常工作考绩簿,随身携带,每天要在考绩簿上填写自己的工作情况,由知情人签章确认,并进行打分,月底的得分情况还要经过群众公开评议认可,才能得到相应的绩效补助。每个村还设立了民事村办督察小组,由村民推选的群众代表组成,对民事村办制度的落实情况、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向村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日常管理定补制、目标考核绩分制、检查督办制”,就是城南镇管理体制的秘密,它消除了平均主义的分配痼疾,大大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上”“下”两重天
城南镇实施干部绩效管理,激活了干部队伍,将干部为民服务和自己的经济利益挂钩,使干部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在此基础上,城南镇顺势推出访民揽事和代民办事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让干部们走下去,主动“自找麻烦”。现在城南镇干部们每月至少一周时间走进农家,了解群众有哪些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党委政府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城南镇兴隆村2社,一家简陋的农舍里,这家的兄弟3人接待了一位三番五次上门的客人,4个人就着咸萝卜喝老白干,连喝边谈心。这家人是城南镇远近闻名的上访专业户文氏兄弟,而客人正是文建明。文建明几次来与其3兄弟谈心,并先后个人资助其900多元购买仔猪、小鸡。文氏兄弟感动了、服气了,不仅主动息访,交清了历欠款5946.25元,还帮助感化了其他3位上访户。在村上收取“一事一议”费用时,文氏兄弟帮着工作人员做群众的工作:“‘一事一议’嘛,是用于村上的发展,还是该交。”
城南镇景阳社区下岗职工邝国柱,夫妻俩体弱多病,上有八旬老母,下有孩子读书,住在社区的楼房里,煮饭时却只有烧柴,炊烟缭绕,楼上用户跟着受罪。2006年8月,景阳社区干部下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捐款近2000元,并与县天然气公司协调,使他家很快用上了天然气。
光荣村支书谷建荣的《日常工作考绩簿》,7月15日一栏详细记录着他当天的工作:上午,在15队安高显明家的电表、看13队的公路;下午,收8队两户97元,6队陶太平100元共197元。“收的钱是帮他们到镇上交‘一事一议’费的。”谷边解释边向记者出示了尚未返还委托人的发票。
为方便群众,城南镇将每个镇乡干部的通讯方式在街道明显处广而告之,百姓们称其为“社区服务110”,说“电话一打,干部到家”。
今年1~5月,城南镇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种事项600多件,办结率达98%。城南镇文锋村农民李勤在给县政府信访办的信中写到:“过去,那些干部只有收粮收款的时候才到我们家里来,而现在好了,我们有什么事情,他们跑得飞快。好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干部一心为民,群众还有什么需要上访的呢?记者从县信访局了解到,2003年前,城南镇每年上访量100多件次,而去年至今没有一件上访。这不禁让人再次感慨风清气正的威力不可估量,就像春风可以化雨,春雨可以滋润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