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对于双鹿乡潘桥村冯大良来说,是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平昌县召开“五星级”文明创建现场会,他作为“五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和“五星级”文明家庭获得者代表所作的精彩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冯大良是平昌几千个“五星级”文明家庭的代表,他的家庭仅仅是平昌和谐社会的一个和谐音符。
创建美好家园
面对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新期待,平昌县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站在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中心,将农民发家致富、尊老爱幼、邻里团结、讲究卫生、遵纪守法、优生优育等文明新风具体化为致富星、和睦星、守法星、卫生星、优生星“五颗星”,在农村率先开展“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的目标量化到农民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家庭成员。并建卡立档,一户一页,一组一册,一村一卷,每年一评,实行添“星”减“星”制。以此加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以此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在江口镇光辉村,不少农户的家门上都挂着一块“五星级”文明家庭牌。在农民心中这块只比巴掌大的牌子却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光辉村村民杜忠霞说:“我是2004年评上‘五星级’文明家庭的。有这块牌子不仅光荣,而且还带来了不少实惠。村上帮我贷款开起了小商店,大家也主动来我这里买东西,没有不放心的。”
驷马镇光辉村是平昌县第一个被评上“五星级”文明示范村的,该村有12个组2400人,曾因为贫穷、村貌差,群众缺少致富项目,一些人无事生非,经常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甚至于打架斗殴。如今,光辉村变成了环境整洁、村道干净、清风扑面的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在我们这里小伙子找对象,别人都要看他家是不是‘五星级’文明家庭。”白衣镇大梁村支书冯言珍说,他们村冯华与江口镇佛头村夏晓琼结为夫妻,双方看中的就是“五星级”文明家庭,当地人称他们为“门当户对”。老冯用“媳妇好找、闺女好嫁”的道理和事实,诠释“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按照“人人争当文明使者,户户奋力奔小康”的文明创建新理念,目前全县43个乡镇259个村的10万余户农户参加了“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5000余户农民家庭评上了“五星级”文明家庭。
城乡统筹发展
2005年,平昌县委、县政府将“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与农村产业发展、“三村”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村民思想道建设相结合,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这是“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的拓展与延伸。
平昌县规定县级各部门要联系一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点子帮助农民上项目搞发展。到去年底,全县已评出“五星级”文明示范村11个。
目前,全县下达的通乡、通村公路、场镇人畜饮水工程、特色农业发展等64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完成35个;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饮水安全行动和农民工培训行动等开展面达90%以上。
农村“五星级”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使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快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为把“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为全县人民精神建设的一艘“航母”,2006年,平昌县委、县政府在农村试点的基础上,在县级部门全面启动“五星级”文明单位、社区、职工、科室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已评出“五星级”文明单位11个,130个单位科室和3000余干部职工评上了“五星级”文明科室、职工。
和谐发展实现预期收获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平昌县委、县政府把“‘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平昌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结合起来,跟平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平昌社会和谐发展。
几年的艰苦探索与实践,让平昌的决策者们深知,“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形式,是统筹“三大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平昌的一种好载体。尽管这项活动在全民参与的面上和深入推进的力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从它的明显成效上来看,却孕育着未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评星机制和动态管理模式在全县初步形成;
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五星级”文明创建活动与县域经济并驾齐驱,推动平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各级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正逐步高涨,为平昌以“五星级”文明创建为途径,全面构建和谐平昌勾画了蓝图。
“家中没有致富星,生活道路很艰辛;家中没有和睦星,是是非非难断清;家中没有守法星,子子孙孙难开亲;家中没有卫生星,亲朋好友不上门;家中没有优生星,子孙没有好前程”。如今,在平昌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它是当今农村美好生活的写照,也是全县农民新的追求与标准。
坚持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核心,注重创建实效,完善创建机制,重视创建成果运用,这一新的创建理念的实施,必将更好地推动平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