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王蒙自传第三部《九命七羊》在郑州书市首发。在王蒙自传第三部里,有很多这样的话“当初如何如何……”反思这段经历,王蒙自我检讨:“对部长的工作缺少足够的投入与献身精神,缺少对部长的工作以死相许、以命相托的责任感,我自以为是在服役,反正我要回到写字台前,写我的作品。”他还慨叹“事实证明,我确实不是政治家。我太天真。我太幼稚。我太温情和软弱”。(4月29日 新华网)
1989年,王蒙从文化部部长职位上卸任下来,至今已快20年了。回想起自己曾经的3年做官经历,王蒙用“检讨”二字来反思自己的做官责任,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不懈耕耘的“作家”、“文化部长”淡泊名利、勇于剖析的磊落胸怀。
做官为什么,做官该干什么,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回答的问题,但并非所有官员都能够答好的问题。做官既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意味着一份责任,一份奉献和付出。显然,王蒙坦诚“缺少对部长工作的以死相许、以命相托的责任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任何一位官员,只要意识到了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投入”和“献身精神”,就能够不断鞭策自己勤政为民、奋发有为。
其实,王蒙在其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中便十分真切地回顾了自己担任文化部部长期间的感受。他说“上任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权力、地位、官职、待遇”;“部长是可以做出瘾来的,这正是我最怕最怕的”,怕“做官”成瘾,不迷恋于权力和职位,这就是对权力、对民意、对责任的敬畏。正因为有了这种对权力、地位的清醒态度和理智认知,使王蒙曾经几度辞谢文化部部长,展示出了一位高官超然脱俗的道德情操和泰然面对个人荣辱得失的人格魅力。
无疑,较之于王蒙对做官的“检讨”,有些官员应该感到汗颜和羞耻。毫不忌讳地说,由于对权力缺失敬畏和正确的认识,我们有些官员视做官为一种荣耀、一种特权、一种谋私的工具,信奉、崇拜和迷信权力,不但挖空心思地跑官要官,而且肆意滥用、乱用权力,满足自己急剧膨胀的私欲。原福建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就有一句“经典”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在丁仰宁们的眼里,当官就是发财,就是享受,这种庸俗的“做官”意识赤裸裸地暴露出了其贪婪无耻的本性,最后只能落了个锒铛入狱的可悲下场。
“缺少对部长工作的以死相许、以命相托的责任感”,品一品王蒙的这句话,我们所有的官员都当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工作、对人民“以死相许”、“以命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