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释重负啊!”离开招商局局长岗位半年多来,邱莳(化名)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虽然履新岗位上仍有一定的招商任务,但“精神压力小多了,不用再昧着良心甚至违法做一些造假的事了”。
在记者保证不让外界识破其身份的情况下,这位做了4年的苏北某市招商局局长才谨慎地道出了招商背后的一些乱象。
■“假”协议
邱莳所在的市经济落后,主要支柱是农业,但如果仅翻看最近几年的当地党报,会发现另外一番景象──经济发展强劲,大小企业纷纷前来落户,每年招商引资都是几十亿元。
“你把报上登的这几年的招商数字码一下,该有上百亿元了吧。如果这些数字真实的话,我们这个小市应当厂区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繁荣,可你看到了吗?”邱莳认为,报上登的数字水分太大,“起码要打一半折扣”。这些数字都来自招商引资协议,“协议水分最大,不少是假的,即使是真的,里面的数字也没有几个是实打实的”。
邱莳说,该市上下办节(会)的热情特高,除每年春秋两季的大型经贸洽谈会外,还有“某某搭台经贸唱戏”的牡丹节、烟花节、美食节、旅游节和推介会、恳谈会等名目繁多的这节那会。“一有这样的活动,场面隆重,很多领导到场,而领导最要政绩和面子,操办者必须想方设法弄出个‘丰硕’成果。”
为了扩大政绩,“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卷”,操办者会绞尽脑汁,动用各种关系和资源,四处拉客,保证参展客商的数字。有的客商比较务实,“我们就得事先做工作,反复沟通,保证‘演戏’过程中不出破绽。”
除了正式签合作协议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搞些“合作意向书”。至于会(节)后,究竟有多少成功数字并不重要。会(节)活动一结束,投资合作协议大多也就成了一堆废纸。
■“让”地价
近几年,内陆地区招商引资的力度是一年比一年大,而可引进的客源并没有同步增多,这就常常出现一个客商几个地方争抢的现象。“最终靠什么把客商拉过来?除了税费等优惠政策外,现在各地拼的就是地价,谁的地价便宜,客商就往那儿去。”
一块土地在征用出让前,一般都已依法评估好地价,政府如何能随心所欲地降低地价给客商呢?邱莳说,“很简单,政府贴钱。几乎没有一个客商是按评估价拿地的,一般至少要压二分之一,有的更多。为了不让好不容易引来的客商走掉,政府会‘忍气吞声’,甚至零地价给付。”
零地价意味着政府承担了很大风险,而政府敢于冒此险的唯一希望是──客商落户后企业迅速壮大,利税迅猛增长。但结果常常并非如一些领导所愿。
邱莳说,现在许多客商就是利用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四处圈地,虽然法规赋予政府对没有使用的土地可以收回的权利,但由于许多手续已办给客商,要真正收回并非容易,政府多少要付出一定经济赔偿,而这就是一些不良客商所要达到的目的。更有甚者,有的客商拿着项目和政府给的地招摇撞骗,“用土地证到银行办抵押贷款、对外发包‘纸上工程’收取保证金,等等。一旦事情败露,迅即人间蒸发,受骗者找上门时,政府往往不得不替其‘背黑锅、擦屁股’。”
■“造”项目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招商引资的任务也是逐年递增。面对上级下压的硬指标,“虽然困难重重,甚至根本无望,但我们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撂挑子,反而要在领导面前拍胸脯保证完成。”邱莳说,对我们来说,只有“造假”。
去年初,市领导给我们下达了一个指标,要求全年必须引进一个投资10亿元的项目。回来后,我们找遍可能招商来的企业,也没有一个项目能投资10亿元,最多的1个亿,而且还要分几期投资。”
怎么办?领导下达的任务肯定要完成,“想来想去,客商那句分期投资的话打开了我们的思路,10亿元的项目不也可以分几期完成吗?很快,原先1亿元的项目便盘大成10亿元,分五期投资建设。”
更有甚者,竟玩起“空手道”。邱莳透露,机关一位年轻的干部调到位置偏僻的某乡当党委书记,为了完成2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考核”。由于“政绩显着”,第二年,这位年轻干部就从科级擢升为副处。
■“皇帝的新衣”
每年的金秋季节,是办会办节的高潮,市里办“金秋洽谈会”,下面的县区也跟风跑,都不约而同地举办各种名目的招商会和节庆。如今,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耗资越来越巨,大有“台”与“戏”不成比例的趋势。邱莳说,这节那会,就像皇帝的新衣,但领导们喜欢,甚至出现被骗情况也乐此不疲。
这个节停下,那个节又起来,邱莳所在的市目前大大小小的会和节仍有几十个。“其实,有的领导深知其害,也想不办或少办,但身在官场,有时候由不得自己。”邱莳说,在一个市为官一任或几任,总得向上有个交待,拿什么交待,自然是政绩,政绩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各种不同的数字,数字最有说服力,也最容易造假。”
邱莳说,只有造假,只有穿上“皇帝的新衣”,才有可能继续升官,至少不会被罢黜。邱莳说,招商引资本来寄托着落后地区人们发展经济的希望,但现在已异化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同时也是一把悬在各级干部头顶上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