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在后世还有颇好的口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对官吏非常严厉,在某些论者眼中,这似乎便成了亲民的证据。朱元璋是不是真的很亲民,这个问题暂不讨论,而他的残酷虐官,是不是就完全只有积极的意义?恐怕也不尽然。
朱元璋对待官僚队伍十分苛酷,原因就在于怕这些人上下其手,贪污、害民,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挖他王朝大厦的墙脚,非痛下辣手不可。中国历史上,最恨贪污、处置贪污最不留情的皇帝,应属朱元璋无疑。
朱元璋反贪,放在那个时代来说,几乎已穷尽其技。他可以放低身段,对官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曾经打过两个比喻,一曰“今汝俸禄,有如力田”,二曰“守俸如井泉”,意思是国家的俸禄,相比贪污得来的横财,当然少了点,可是好在“岁享其利,无有已时”,而贪污所得,一旦事发顷刻立尽。他在廉政教育上也煞费心机,洪武二十五年,他命户部备录各品级文武官员一定的禄米数,并据稻谷出米率换算成用谷数,又写明田亩的粮食产量和付出劳动的多寡,汇为一书,命名为《醒贪简要录》。通过这本小册子,官员们知道自己领的禄米,需要费谷多少,种田的农民会付出多少劳动。太祖希望用这样真实的数据教育官员,诱启他们的恻隐之心。也许这本《醒贪简要录》是最早的“廉政教材”。从这本“廉政教材”和两个比喻中,颇能见出朱元璋的苦心。
当然,朱元璋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对贪官的残酷打击。“剥皮萱草”等酷刑,往往施之于贪官污吏,一个案子事发,又常常要因此倒下一大批官员,真正是“杀人如草不闻声”。
现在看来,朱元璋的反贪较好的一面是对官僚阶层有所震慑,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使知识分子视人仕如畏途,有的宁愿毁损肢体也不愿为官;其次是其中积累了很多冤案———朱元璋的反贪有时候全凭捕风捉影,而这些风和影,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照样大开杀戒,对那些冤魂,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他们是官就一律称赞杀得好;最后,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铁腕反贪,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贪风。越到晚期,朱元璋的反贪手段就越残忍,而他对反贪的效果就越悲观。他不止一次地如此悲叹:“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甚至“自谦”自己“才疏德薄,控驭之道竭矣”。
朱元璋的反贪为什么会陷人困局?如朱元璋所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王朝,其本身就是孕育特权阶层的温床,民众对官僚没有基本的控制权,必生蠹虫,这应该是一个根本的症结。不过,从“技术”上分析,朱元璋的反贪还有下列缺陷:他对官吏过分苛刻。朱元璋是个小农思想极重的人,史家皆称“明官俸最薄”,他最喜欢看见谷满仓,恨不得手下官僚只做事不吃饭。一个四品官员被罢官后因缺乏回家的盘缠,竟不得不将四岁的女儿卖掉凑钱,朱元璋听说后不悲悯也不反思,只觉给圣朝丢了脸,将其处以腐刑,可这有丝毫补益吗?想用最低的成本豢养官僚队伍,又指望这些人天良发现不贪不占,如何可能?朱元璋又过于看重残酷手段的威力。乱世中起家的朱元璋很迷信暴力,殊不知刚猛的东西终究是难以持久的,这就像一张拉得满满的弓如果始终不松懈就一定会绷断一样。
清末杰出的法学家沈家本曾经如是评价朱元璋的反贪,“不究其习之所由成而徒用其威,必终于威竭而不振也”,一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