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使他坠入深渊
——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乡原党委书记胡平受贿案剖析
2006年8月9日,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武陵山乡原党委书记胡平有期徒刑13年。胡平不服,提出上诉。9月29日,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近日,经区纪委研究,并报经区委决定,给予胡平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处分。
胡平落马,让很多人震惊!因为这些年,他所领导的武陵山乡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至2005年,该乡人均可支配财力跃居全区46个乡镇、街道第三位,胡平本人曾被评为涪陵区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冠以“优秀”的正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何光环褪尽,成为一个腐败分子?追溯胡平在武陵山乡的这十年,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经济借贷 无视监督
——铤而走险的催生剂
1995年底,龙塘乡(2002年4月更名为武陵山乡)重新恢复建乡。该乡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每年财政收入不足40万元。当时刚刚30岁出头的胡平被组织委以重任,调到该乡任党委书记。面对艰苦的环境,胡平没有抱怨,而是满怀信心与抱负,带领着全乡干部群众开始了对山乡史无前例的改造。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在短短十年间,武陵山乡成为涪陵有名的“旅游之乡”、“烤烟之乡”和“煤炭之乡”,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1510万元,一跃跻身全区乡镇综合排名前列。经济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作为“一把手”的胡平却在成绩面前有些飘飘然了。近年来,武陵山乡干部群众发现他们原来所熟悉的那个勤政务实的胡平正在发生着令人担忧的变化。人们发现他在乡里上班的时间少了,出入酒店吃喝玩乐的时间多了;参加政治学习、与干部群众贴心交流的时间少了,与包工头、私企老板打交道的时间多了。同时,由于在任时间较长,胡平大权独揽,俨然成了专横跋扈、一手遮天的“武陵山老大”。即使在班子成员会上,他也搞一言堂,重大事项几乎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民主集中制在他这里形同虚设。
然而,此时的胡平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危险,在灯红酒绿间,他渐渐迷失了自我,在权力、金钱和党性间,他开始失衡。而此时经历的两件事情,更刺激了他追求金钱的欲望。
如果说胡平思想的蜕变是导致其行为腐败的前提和先导,那么,胡平陷入无法自拔的借贷漩涡和不能正确对待组织的监督无疑加速了他腐败的进程。
2003年,胡平投资与人合伙兴办“福源饭店”。由于当时缺少资金,他先在乡信用社贷款10万元,随后为偿还到期贷款和追加“福源饭店”的投资,胡平又找到该乡一个煤矿企业老板,先借款15万元,2005年底再借款10万元。2005年5月,胡平与前妻离婚,因无住房而需新买住房,首付款及装修费又让胡平犯难了,不得不找该乡一个建筑老板借款18万元……也正是因为经营“福源饭店”,胡平陷入了一个无力挣扎的金钱漩涡。用他后来的话说,“要不是因为福源饭店,我也不会如此贪得无厌”。
2004年底,根据群众举报,区纪委对胡平公款旅游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区纪委领导对其进行了谈话教育。然而,他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意识到这是对他正在发生蜕变的思想行为的一次警示,反倒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报复,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思想上认为自己“升职无望,调动无门”,产生了不如“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在经济上捞一把”的想法,于是加速了追逐物质利益的步伐。
2002年12月,胡平把武陵山青天峡至八十步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承包给与他私交甚好的王某某。王某某为感谢胡平的帮忙,2003年7月代胡平缴纳了胡平之子读书所需的1万元“借读费”,胡平得知后心安理得地接受。2005年2月,王某某以工程差资金为由向胡平借款10万元,却给胡平出具了20万元的收条,并明确表示这多给的10万元就算是感谢胡平这几年来在工程承包方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并要求将其作为股金,参与工程建设,待工程完工后按20万元的股金加分红给胡平,利欲熏心的胡平接受了王某某的“好意”。令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到他拿到这20万元本金及红利,就东窗事发了。
欲盖弥彰 弄巧成拙
——“廉洁”背后的腐败
2006年3月14日,经过重庆市涪陵区纪委近两个月的外围摸查,胡平违纪违法案件浮出水面,被“请”到区纪委谈话,在一天多的时间里,他就交代了其违纪违法事实,随即被移送区检察院。经司法机关的进一步侦查和审理查明,胡平受贿36万元(其中10万元未遂)。
在对胡平案的查处中,有一个现象让许多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同志都感到十分震惊。在区纪委对胡平进行谈话之初,胡平一副有恃无恐、自命不凡的样子,声称“我没有经济问题,这几年的确有人送钱给我,但我都是上交乡财政了的,不信你们可以查”。当调查人员问他是否与他人存在不正当经济往来时,他就把上交了的那几笔拿来做挡箭牌。其实,办案人员早已从武陵山乡财政所里拿到一份胡平上缴款项的清单。的确,从2003年至2006年,胡平共上缴礼金10万余元,单笔数额大至几万元小到100元,单从这串数字上看,似乎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但是办案人员并没有被这些表面的数字所迷惑,通过深入的外围调查和对胡平上交礼金情况的横向、纵向对比,发现了破绽。办案人员以此为突破口,在强大的政策攻势和有力的证据面前,胡平的思想防线彻底崩溃了,交代了他与某私营煤矿老板陈某某之间的一段不寻常的“经济往来”……
陈某某所经营的××公司是武陵山乡的支柱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陈某某成为远近闻名的“煤老板”,与胡平私底下也打得火热,胡平曾为了福源饭店的资金周转先后4次向陈某某借款25万元。为了谋求更大的私利,2005年12月的一天,陈某某向胡平提出,能不能将2006年度该公司的税收奖励基数由1000万元降至900万元,并许诺,如办成此事,胡平就不用再还25万元借款。25万元不是一笔小数,对于捉襟见肘的胡平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胡平对陈某某的要求表示同意。于是在胡平的“帮忙”下,武陵山乡政府给该公司税收奖励基数确定为900万元。白涛税务所在对该公司的税务例行检查中,发现了胡平借款25万元的借条,做贼心虚的胡平怕事情败露,便与陈某某商定,先从陈某某处拿25万元给胡平,胡平再把25万元汇到该公司“还”借款。为了把事情做得更隐蔽,胡平有意安排了一个有证人在场、向商人孙某某“借款”25万元的假借款经过。
就这样,胡平与其兄及私企老板陈某某、商人孙某某合演了一出假还款的闹剧,也正是这一笔自作聪明的“借款-还款”,彻底断送了胡平的政治前程。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痛定思痛 警醒后人
——看守所里的忏悔
再次见到胡平是在看守所的审讯室里,铁窗里的他身着黄背心,手上戴着手铐,一脸的茫然,让人无法将此时的他与曾经显赫一时的武陵山乡党委书记联系在一起。面对检察官和区纪委的办案人员,胡平的眼睛里流露出哀怨的神情。他痛苦地为自己这一生算了三笔账:一是经济账,武陵山乡这几年经济发展了,干部职工的奖金福利也随之提高,胡平身为一把手,其每年的工资加各类奖金、福利等,收入已经不低了,到他退休时,也应该有100多万元,而现在,他却是一无所有;二是时间账,他今年刚40出头,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有所作为之时,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让人生的又一个黄金期在铁窗里度过;三是家庭账,上有年逾古稀的老父亲,在经历了小儿子突然病故的丧子之痛后,寄予最大期望、令父母最为骄傲的二儿子胡平如今又身陷囹圄,无法想象老人家能否经得起这样的打击;下有正值高考的儿子,不知道他将怎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胡平说到此处不禁失声痛哭,似有一种切肤之痛。他说,以前对于区领导多次讲话中提到的“领导干部要算好几笔账”不以为然,以前拥有权力、名誉、前途、家庭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以前对组织的教育和同志们善意的提醒没有引起重视,如今一切都晚了,别说事业、家庭,就连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自由,如今也成为难得的奢求了。在悔过书里,胡平痛心疾首地写道:“在这里(看守所),我才知道度日如年的含义,自由多好啊。”
胡平案的查处,让我们为一个年轻领导干部的堕落而扼腕痛惜的同时,也给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思想蜕变导致行为腐化。胡平也为党和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可以说,武陵山乡的发展与他前期的努力分不开。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为什么在艰苦的环境中一个党员干部能够守住清贫,恪守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而在经济环境好转后却躺在成绩的温床上止步不前,甚至堕落腐化?正如胡平自己在供述中所说:的确,我这几年变化很大,自从乡上经济条件好转后,接触的人多是一些出手大方的老板,看着他们随意的花钱享受,我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认为他们之所以能赚那么多钱,是自己在政策上给予他们的关照,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正是怀着这样的心理,胡平的思想开始蜕变,忘记了党的宗旨,思想开始倾斜,行为开始腐化。由此可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忽视小节,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