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巨化集团引进中国中化集团的重组改制,现在依然在搁浅中。
按计划,中化集团本应7月份之前,对巨化集团进行资质调查、盘点评估,年内完成股份收购。
7月14日,浙江省国资委一位负责人向本报表示:“暂时还没有来,现在很多事情很复杂,都还没弄好。”
原本中化集团打包收购巨化集团和浙江石化建材集团股份(简称“浙江石建”),在今年6月12日,中化集团完成对石化建材集团增资股东后,于7月初爆出浙江省石化建材集团董事长王先龙被调查的消息。浙江省国资委副主任刘盛辉并没有否认王被双规的消息,但表示对详情不清楚。
据记者了解,正是这个突发事件,让中化集团放慢了对巨化集团的收购。由于整个化工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浙江巨化集团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亟须产业链完整的中化集团前来助力。
巨化的挣扎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化工生产基地,其下属的氟化工业务是中化集团最为看重的核心,这也是浙江巨化集团的龙头业务,约占整个集团45%的销售规模。
但电、煤、运以及电石的价格提升,使得巨化集团步履维艰。巨化集团的一位中层负责人大倒苦水。他称,巨化集团的日常生产每年需耗160万吨烟煤,30万吨无烟煤,煤价每吨提升约200元。在运输方面,近两年铁路运输模式改变,场地和卸载能力不足,巨化集团不得不以船运到宁波港口,再以汽车运输。相比之下,光是此项成本,每吨运输成本从1000元提升至1330元。
同样,在这些年一直供电紧张的浙江省,用电大户巨化集团自身也在持续地承担着用电压力。今年起,每度电提价0.035元,成本就提升1050万元。
“作为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料的电石,几年来价格更是飞涨,每吨价格从去年的3500元涨至4500元,巨化每年不得不多付出2亿元的成本,直接影响约2/3的利润。”这位人士细细算了几笔账。他坦言,这几年公司也在千方百计地找渠道希望解决这些问题。
为解决电石问题,巨化集团与湖北汉江集团考虑合作建设电石基地,成立合资公司,巨化集团约占35%的股份。同时,安徽淮北煤矿也正积极邀请巨化作为第二大股东,希望打造100万吨的聚氯乙烯基地。
“以及我们从铁矿石公司力拓那儿转卖的一些铁矿石活的一些利润等等,都只能说是解决一部分问题,根本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巨化集团的一位人士说。
借力改制
巨化集团的生产基地在浙江衢州,建立于1950年代,半个世纪之后,已发展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在职员工近2万人,离退休职工1.4万人。在当地还有医院、学校、居委会等,负担22项社会职能。
据了解,企业若将这22项政府职能还给政府,政府需拿出20亿资金来落实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化集团伸来的橄榄枝不仅可解决政府难题,也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巨化集团的内部改制。
“浙江省民营资本活跃,原本巨化计划引进机制灵活的民营力量,但考虑到诸多辅业资产,和企业背负社会职能的平稳过渡,因此更多考虑与央企的合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中化集团是贸易型公司,销售达1300亿左右,2007年利润达40亿元。近来尤其把氟化工产业列为集团的重要战略,计划与巨化合并后,将氟化工总部放在杭州,由巨化运作经营。
2007年11月28日下午,中化集团与巨化集团在杭州西湖国宾馆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整个谈判过程由浙江省国资委主导,中化集团的发展战略较符合巨化的改制思路,于是便计划采用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中化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中化投入的资本金将不低于16亿元,持有巨化51%的股权。
巨化集团一位部门负责人介绍,巨化集团的净资产约为23亿-25亿左右。中化集团只要与氟化工主业相关联的核心资产,另有约10亿的辅业资产并未进入中化的控股范围内,而是以租赁的形式让其综合管理,每年支付利率。巨化要求其保证这部分资产经营在3年内平稳过渡。
财务资料显示,去年,巨化集团全部业务收入85.3亿元,利税6.42亿元,利润1.86亿元。而集团每年在22项社会职能上需投入达3.5亿,资产负债率高达69%。若改制成功,巨化便可将负债率降至54%,将轻装上阵,着力主业发展。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浙江省政府也将给予巨化改制充分的政策支持,考虑将持有49%股份国有资产收益和分红交还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相关费用也由此支出,“一厂一策”的解决辅业和社会职能的负担。
消息人士透露,改制成功,不良资产剥离完毕后,巨化或考虑整体上市的步伐。
但是,但随着6月中化入主石化建材集团一个月后,引爆石化建材集团董事长传言中的 “侵吞国有资产”事件,延缓了中化集团前往巨化集团进行资质调查、盘点评估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