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最成功?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不想它的答案在《论语》里:“克己”功夫到家者最成功。
圣贤的历史,本质上是一出“克己”的历史。“圣雄”甘地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典范。就衣食住行而言,他坚持穿自己织的土布衣衫,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素食,从来没有桃色新闻,三十五岁就彻底禁欲。对他来说,蹲监狱像做客。今天,英国人说,甘地你被捕了。他什么话都不说,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没有一点怨尤,颠颠地跟了去;明天英国人说,甘地,你被释放了。他也没有多少兴奋,和进去时一样地开心走出来。
印度教和回教打起来,他绝食,二十天不吃饭,直到印度教徒说国父你吃吧,我们再也不打了。回教徒也说,国父你吃饭吧,我们再也不打了。看到两家确实和好了,他才喝下绝食二十天之后的第一口橙汁。多么伟大的一位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最终,他用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动一刀一枪,硬是把英帝国主义从印度大地上赶出去,可以说是一个以“克己”制胜的特例吧?
原来在课本上学“圣雄”的非暴力,以为不动刀动枪才是非暴力,及至后来看了“圣雄”的着述,才知道暴力的外延十分宽广。偷人是暴力,说谎是暴力,不守信是暴力,浪费是暴力,包括不敬业,甚至不作为,等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孔子让我们“克”的东西就是“圣雄”指的那个暴力,而他所讲的那个“仁”应该和“圣雄”的“非暴力”是一个等量概念。
孩子们非常喜欢甘地,经常来找他。有一次,一个小男孩看到甘地的穿着,非常伤心,他竟然光着上身。
“您为什么不穿一件长袖衫呢?”小男孩忍不住问道。
“我哪里有钱买呢,孩子?”甘地亲切地说:“我很穷,买不起一件长袖衫。”
小男孩心中充满了同情。“我妈妈针线活做得可好了,我的衣服都是她做的,我让她给您缝一件衬衫,好吗?”
“那你妈妈能做多少件衬衫呢?”甘地微笑着问道。
“您需要多少件呢?一件、两件、还是三件,我妈妈都能做的。”
甘地想了想说:“可是我的家里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啊,孩子。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穿上衬衫,那怎么行呢?”
“那您需要多少件呢?”小男孩眨着眼睛继续问道。
“我有一个很大的家庭,孩子,有四亿兄弟姐妹。”甘地注视着小男孩闪亮的眼睛说道:“直到他们都有衬衫穿,我才会穿。好孩子,你的妈妈能不能帮所有人都做一件呢?”
小男孩的眼中充满了疑惑,他想:“四亿兄弟姐妹,妈妈可做不了这么多。可是,为什么要所有人都有衬衫穿,甘地叔叔才穿呢?”
我想起了另一位伟人周恩来。曾经,敬爱的周总理在我们心中只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表情,一个人民公仆的符号。后来的一天,当我读到这样一个历史的片断时,禁不住泪湿衣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为何没有这种待遇?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在外国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转身离去,广场上的外交官们哑口无言了,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