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谓之问事、问人、问责,即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此是巴中市委为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创造的一种新机制。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温家宝总理关心的 “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加大行政效能建设力度。通过 “三问”,问出了干部的压力,问出了工作的动力,问出了发展的活力,推进了破解“四难”的实践。
当前,我市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正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和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作风不正是导致机关行政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影响机关效能和党政形象的突出问题。“三问”举措之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干部面向群众转变作风,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从为基层和群众办好每一件具体的事做起,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需要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直面“三问”,我们的干部应该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把压力理性地转化为成功事业的动力,要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要自觉把工作精力集中到办好事实事、解决群众困难、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只有把人民放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谁漠视了自己的责任,谁漠视了群众的利益,谁就该为此“三问”。让不作为者“丢盔卸甲”,我市敢动真格。这既是权力运行本身的要求,更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使然、干部履职尽责的压力所在。这压力就是促使官员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本意识,由此而生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动力。埋头苦干奋力爬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干群同心克服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焕发出发展的活力,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
压力、动力和活力是互相依存、互动传递的,三力之间的传递与转换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或者某一阶段就终止、就可以安于现状高枕无忧,它应该随着行政效能建设的“三问”而不断赋予新的目标、方式和要求。惟有如此,才会有不竭的活力源泉,才能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与时俱强。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中悟出一种哲理、一种启示、一种警省、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