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于试验区建设路径新探
车杨 记者 陈晓霞
在十七大开幕前16天,成都市在全国率先起步,正式启动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
这是成都市在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成都市正大力弘扬的敢闯、敢试精神的一次具体体现。目标设定3年完成的此项改革,已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目前,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在新体制下工作的纪检监察干部正以新的状态,越来越深地融入试验区建设。
事实上,试验区设立后,全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就已掂量出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必须尽快与试验区建设对接,为之提供相匹配的纪律保证。但是,从何处切入?着力点又在何处?他们边实践、边思考,不断升华认识;边总结、边探索,不断创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前段时间,记者走访了部分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初步探寻到他们怎样用思路打开出路。
背景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按照鼓励探索、支持攻坚、宽容失败的要求,紧紧抓住设立试验区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积极营造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
部门篇
“十条新政”力破瓶颈
“民生行动”淬火炼钢
一次规模空前、名为“民生特别行动”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特别行动自9月5日启动后,正在全市城乡向纵深推进。市工商局将其作为一次大练兵的实践机会,全局总动员。同时将促进市场主体繁荣、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新政”等先行先试之举融入进此次实践。
市工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丹说,试验区设立后,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在不断拓展,市场监管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也随之加大。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怎样破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市场主体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寻找到了“先行先试”的突破口,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十条新政”。这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为顺应新形势而出台的具有成都特色的新举措,在多方面突破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打破了政策壁垒,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开通了更加顺畅的“绿色通道”。
“十条新政”的出台,既是为更加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也是为更科学、更有效地履行监管和执法职能。“民生特别行动”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全面落实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过程监管。其间,既要重拳出击,查处、曝光一批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又要按“十条新政”“行政执法”板块中的“新政九”和“新政十”执法。其分别规定:10种违法行为将预先警示、柔性执法;5种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减轻或免于处罚。这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规范处罚行为,实行“宽严适度”的处罚标准,一改过去“以罚为主”的执法行为,使执法具有了人性化色彩。
王丹说,试验区建设的新内涵,要求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思考怎样保证干部队伍行使好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和行政收费权,以更好地服务于发展、为民谋利。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进一步强化队伍的管理和作风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保护”同时并举的基础上,着力于监督。即对监管和执法进行全方位监督,以保障国家、省、市的方针政策、战略部署和“十条新政”切实执行到位。
例1:过去每个分局都可以执法,现在是集中执法,而且是立案、调查、核审、执行“四权分离”,有效规避了裁量权不一致的行为。
例2: 述职述廉的范围从过去的领导干部层面扩大到全体干部,从过去的面向内部转到了面向服务对象。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监督更有力、更有效。
重要的是,这样的监督给干部营造了干事的环境,让他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就可以在执行国家、省、市政策法规和“十条新政”的过程中,大胆去想、去闯、去试。相信通过这次“民生特别行动”的锤炼,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地提升,能更好地为试验区建设献力献策。
“转移”与“承接”风起云涌
提升“7种能力”去踏浪逐潮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是国际公认的服务业发展黄金期;国际服务业转移正在加快;成都又获批试验区。天时、地利、人和,为服务业加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成都因此提出,要在未来10年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A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快速行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正在制订中。《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进一步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文化、旅游六大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带动四川、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市商务局副局长唐华告诉记者,成都市决策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在一次市委中心组会议上,仅服务业这一专题,就用了一天时间。上午听特邀专家的讲座,下午进行研讨。9月,成立了成都市政府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所有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并按照“一业一责”的原则,下设11个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每个行业均由分管副市长挂帅。
唐华说,成都是国家确立的“三中心、两枢纽”,传统服务业比较发达,而且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得到提升。目前五城区的服务业发展已占到GDP的70%,已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近。所以,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的重头戏在五城区,以此带动二圈层、辐射三圈层。逐步实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去年,成都市被商务部确定为首批“服务业外包基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多领域、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服务外包不仅成为成都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标志、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最有特点的板块,而且使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规避了地域劣势,与东部发达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B
在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框架中,市商务局不仅承担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工作,还具体负责促进全市商贸流通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新的形势对商务局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怎样应变?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秦洪生说,我们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
▲将过去分散在10多个部门的审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重新设计程序,集中成立了政策法规和行政审批处。这样,不仅能更方便快捷地为民服务,同时更加有利于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
▲配合行政审批改革,出台了《成都市商务局行政问责暂行办法》。首次将局级以下的各级干部纳入行政问责的管理范围,而且管理标准更加细化,以明确行政审批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便于操作。
▲突出教育重点。以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内组织生活为载体,专题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形式与创新教育方法相融合,建立起分层次、全覆盖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教育网络和长效机制。同时,出台了系列激励政策,全面培养干部的分析领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规划市场能力、运用信息手段能力、协同协调工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拒腐防变能力等7种能力。
概而言之,就是抓住试验区机遇,围绕中心工作,以廉政文化建设为平台,突出教育警诫、制度防范、激励创新三个环节,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商务工作服务型管理队伍。
“质量”为本 “标准”支撑
严格执行标准灵活创新标准
到2010年底,把成都建成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这是我市今年7月底出台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奋斗目标。
成都市质监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罗军说,提出质量兴市,是顺应试验区建设的需要。这是一个涉及近20个职能部门的庞大工程。市质监局既是牵头部门,也是执行部门。因此,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即是以纪律教育促进高质量“为民服务”,以“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检验教育效果,做到亲民惠民,见诸行动。
质量的高低,决定惠民的成效。而质量由标准决定,即,标准提升质量。标准体现在工作中,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法规和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二是根据自身发展创新技术标准。试验区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标准,因此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引导创新、并将创新的成果惠及于民的干部队伍。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形式多样的教育,就是为了打造这样的队伍。
今年7月,我们在全市质监系统组织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并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即把充分发挥质监工作的职能作用与推动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要进一步行使好“三权”:行政管理权、行政执法权和公证检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