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廉政”一词频繁见诸报章,追本溯源,其本来的涵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
《晏子春秋》记载说:“(齐)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污涂,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子以水的品性比喻为政之德,认为只有像水那样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涤除尘垢,使政治永远保持清明公正。
专讲古代政制的儒家经典《周礼》则主张从六个方面考核官吏的廉德,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称为“六计”。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这实际上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廉政制度设计了。
而《论语·颜渊》则记载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政”的一个非常恰当的诠释。他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即政治的根本要义就是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如果执政者带头做到公正无私,下面的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了。由此可见,古人所谓“廉政”的本来含义,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