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专家及包公后裔提议,政府应组织新任职干部到开封府包公像前缅怀先贤,立下廉洁正直、勤政为民的誓言。
说来“包公”近年的确走俏,戏说包公的影视剧泛滥成灾即是明证。但建言干部到开封府包公像前缅怀先贤,这种再度神化包公和借助包公反腐的微妙心理,委实耐人寻味,令人哑然失笑。
据中新社消息,近来热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海瑞与嘉靖》引起各方的特别关注,与其题材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有关。海瑞是“清官”的化身,在当前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廉政建设进入关键期的时刻,“拉海瑞反腐”自然被坊间热议。
应该说,缅怀先贤、向先贤学习并无不可,古为今用的良苦之心也值得感佩。问题是,无论包公还是海瑞,都是封建帝制时代的官员,奠定两人清官声誉的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而当前我们大力施行法治,正如有专家所说:“如果确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唯法不唯权,使为非作歹的、贪污作弊者无路可逃,又何劳清官出世?”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令人悲叹的诘问———老百姓越渴望清官出现越说明法治任重道远,老百姓对清官期许越深越说明救济路径不畅。官员廉洁正直、克己守法原本是职责所在,可悲的是,每逢有官员勤政为民,百姓往往感恩戴德,连呼“青天”,这其实是一种错位。如果说老百姓较少经过法治洗礼,怀有朴素的清官情结情有可原的话,一些专家和包公后裔也撺掇新任干部祭拜清官就不太合适了。
冷酷得近乎无情的海瑞没有拯救大明王朝,一生简直毫无道德污点的包公也没有拉住北宋王朝的颓势,与此同时,无论是大明王朝还是北宋王朝,其吏治之腐败也并没有因海瑞和包公的出现而减色。笔者希望,清官不要再受到聒噪的追捧,也不要把反腐大业的宝押在有限的几个清官身上。建构一种不让官员蜕化变质的良性制度,比追捧清官更有必要。
(晏扬)